试论构建积极自我概念消除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09-17 02:58:12

试论构建积极自我概念消除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 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地自我概念,消极的教养方式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试从培养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入手,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35-02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式以及传达给儿童的情感态度的集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对大学生的情感温暖、理解、支持、肯定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反,父母对大学生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今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承载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希望,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宠爱和希望使他们享有在家的特权和较高的家庭地位,养成了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不懂得关心和体谅他人,桀骜不驯、标榜个性、自尊心极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极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甚至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父母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的问题,一切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各种决定,对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不管不顾,更是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培养决断力的机会,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较容易产生叛逆或依赖的倾向,在人格独立方面,容易产生问题。

二、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不断成熟,心理发展也随着生理的成熟不断发展,他们由原来的较多关注外部影响,发展到更为关注自己的内部需求。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自有,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随着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生活的内容不断丰富,他们的阅历、经验和认识不断地深入,从而更能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所有的经验和经历都会成为宝贵的资本,成为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行动、计划等进行更认真、深入思考的基础和材料。

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我评价的积极程度高,并能够经常性的对自我做出肯定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

(二)自我认识冷静、客观。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间的关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分析和认识。

(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保持平衡与统一。

(四)对自我的认识和分析清晰明确。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认识是清晰的,是确定的,而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2]。

三、构建积极自我概念消除父母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并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实践,更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我的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指学生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指除了课堂学习外的一切活动,既可以是校园外的也可以是在校园内的社团活动,还可以是对专业外的其他学科的探索或对本学科专业的更深度的拓展研究。当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取得了经验和知识,实践个体就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获得满足感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其积极地自我概念也会相应加强,当学生自我效能感获得满足时,其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会帮助学生摆脱家庭教养中不恰当的负面的影响。

(二)通过正强化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不仅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来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消除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正强化的手段,不断的给与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掌握养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降低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和各种实践课程,主题班会、讨论课等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不要吝啬褒扬的话语鼓励学生。同时,要注意引导周围其他同学对变现积极、优秀的学生表示赞同和支持,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肯定、相互鼓励,进而促进学生之间正面评价的产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采取相应的策略

大一新生入校面临新环境、新生活,告别了高中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气氛,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面对新环境,他们必须自己去适应,去调节,逐步的融入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不适应学校生活、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新的时间安排、不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等。对大一新生我们主张采取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训练,运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引导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减少由于远离父母,没有家人照顾所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二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二学生我们主张通过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协作精神,并通过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自我人格特征;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生活后,能够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自己、看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深的层面来分析处理问题,也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在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安排,都要给予考虑,尤其是在父母的安排与自己希望的发展方向不相符时,就要更加慎重,做好选择。要帮助、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寻找前进的方向,面对今后的道路,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都要提前做好规划。我们可以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和将来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

四、组织学生参加互团体,改善学生社交问题

社交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父母过于严厉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对外界和他人过度戒备等等。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交关系主要包括舍友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学生个体参加团体活动,受到别人的接纳,可以使个人感到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得到接受与肯定,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同时,在团体互助活动中适当采用移情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社交关系中对方的感受,帮助学生加强对外界的信任,降低家长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大包大揽等教养方式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亲子间的平等互动与沟通,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建立良好的社交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佰桥,陈秀敏,王希海.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6):107-111.

[2]周海渤,张倩.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

[3]杨文新,李泫永,张利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教育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57-359.

[4]李瑾,周海渤.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82-1384.

[5]赵建英.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1):47-50.

[6]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6-108.

上一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研究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