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大化县孟兀屯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工程设计

时间:2022-09-17 12:33:53

关于广西大化县孟兀屯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工程设计

摘 要: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开展,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隐患,这就需要在治理过程中对灾害进行多方监测,渗入到监测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安全有序的开展监测工作。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 监测 安全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武城村孟兀屯滑坡目前虽然整体处于暂时稳定性状态,但在不利工况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一旦失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系统监测的意义十分重要。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滑坡体进行变形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在施工期间,监测成果作为判断滑坡稳定状态、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防治效果检验的重要依据。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立较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使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应达到以下目的:(1)形成立体监测网。(2)在综合防治之前,通过系统监测,可对滑坡的稳定状况及时综合分析,对其险情及时进行预测预报,为制定防灾、减灾对策,为优化综合综合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3)在综合防治期间,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反馈综合防治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4)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以利于优化设计方案、节省工程投资,为综合防治的有效实施提供资料。(5)综合防治后,对监测资料及时进行分析评估。总结规律,提出协调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措施。

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原则

2.1 监测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及监测资料,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系统,在防治工程施工全过程及时量测和预报滑坡的变形及地下水等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为长期稳定性预测研究提供资料。全过程监测包括滑坡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以监测效果作为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防治效果检验的重要依据。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的设施应尽可能统一考虑和利用。方法选定和仪器选择要考虑其能准确反映滑坡的变形动态,并节省投资。

监测仪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各监测方法的要求,具有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2)仪器有能与滑坡变形相适应的足够精度、灵敏度及相应量程;(3)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4)仪器不易损坏,在长期监测中具有防风、防尘、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

2.2 监测工作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目前滑坡尚未建立地面变形监测网点、地表裂缝动态监测点和地下水位变化观测点。

2.3 滑坡监测工作设计

2.3.1 监测工程布置

主要设置项目为坡面位移观测、支挡结构应力观测。坡面位移观测沿坡面水平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沿高程每隔10m设置一个观测点(滑坡处与滑坡位移观测结合,相应观测点加密)。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武城村孟兀屯滑坡治理工程共计位移观测点13个,地表变形监测点8个,见表2-1。

监测网点工程量表 表2-1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监测点数

监测目的

地表监测控制点

全站仪

1台

3

用于地表位移监测

抗滑桩位移变形监测点

全站仪

1台

2

用于抗滑桩位移监测

挡土墙变形监测点

全站仪

1台

2

用于挡土墙位移监测

地表变形监测点

全站仪

1台

3

监测地表位移

2.3.2 施工期间监测

由单位施工单位实施,地质巡查每天进行,随时掌握坡体变形动态特征,用以知道施工,防止因施工造成灾害。重点对截排水沟、坡上楼房墙柱和地面进行巡视检查,检查是否有墙体裂缝、墙体和柱体是否出现倾斜变形,滑坡坡面是否出现地裂缝、变形、下错等异常现象,以及抗滑桩是否出现变形等。雨季期间加强巡查。

2.3.3 施工完成后的后效监测

应委托有资质监测单位派专门的监测人员进行简易监测,以地质巡查为主,辅以少量仪器监测。所有监测桩务须采用强制对中螺栓以保证监测精度。

(1)抗滑桩墙顶及坡体变形监测。根据情况可采用横视准线法和极坐标法观测。横向视准线法观测:是在坡体两侧边界外的稳定滑坡上,分别设置镜桩和照准桩,利用经纬仪定期观测坡体表面上的观测桩偏离镜桩与照准桩之间的视准线的距离来确定坡移状况。横向视准线布设:由置镜桩、照准桩、观测桩、护桩和水准基点组成。置镜桩:是一条视准线的基桩。桩位根据坡体两侧界外的地形、地质情况而定。一般距潜在或变形中的滑体周界15~30m,大体接近滑坡地面高程,仰、俯角不超过30°,与照准桩距离50m以上。照准桩:桩规格、桩体选择、布置要求大体与置镜桩相同。只是桩顶露出地面0.4m,用黑白将桩绘成四份,其中线与桩顶中心的十字线处于同一视线上,并与置镜桩保持良好的通视,形成观测其它变形桩的基准线。观测桩:它是坡体运动的标志,置于坡体表面。观测桩示意图如下(图1.2-1):

图1.2-1观测桩示意图

由经纬仪在置镜桩处,通过照准桩观测坡体上各观测桩的位移情况。

水准基点桩(可由置镜桩代替):对观测点的高程变化进行水准测量,了解坡移后的高程变化情况。

横向视准线法观测的数据,能够直观的显现出坡体周界及坡体变化的情况。因此野外观测后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将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值填记在“坡体横向视准线观测报表”中,并绘制历时位移曲线图。若发现坡体运动可能带来危险时,必须立即报告,防止发生恶性事故。

(2)观测周期。在施工完成后,连续观测两次(5天内),观测年限不少于一个水文年。观测周期与降雨期相关,旱季时间隔长,雨季期间隔短;位移观测旱季为1次/月,雨季1次/15天。

(3)成果整理与预测预报。监测数据要求当天及时整理,内容包括数据检查、校核、误差处理、绘制时序曲线,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预测预报。

(4)监测设施运行与维护。监测仪器长期不使用时,应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检测,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长途搬运时,仪器应装在有防震措施的仪器箱内;在测量应对监测设施(如应力监测和地面位移观测点、监测仪器、装备等)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以消除认为因素的影响而使监测结果失真,保证监测设施性能优良、稳定和监测结果的真实、客观。

(5)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包括检查、效核,绘制时值曲线图,对数据作周期分析与相关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预报位移动态。①数据采集时间间隔:施工期安全检测24小时,防治效果检测为7~10天,长期监测为半个月,在外界扰动较大时,如暴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②监测工作须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必须做到及时、准确;③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必须现场作好记录和整理工作;④采集到的数据必须及时作好分析和备注工作,分析采集到的数据的实际含义,是否具有偶然性,同时作好监测时间、天气等备注工作。⑤不同的监测对象和设备,监测时间的长短、周期和频率是不一样的。因此,监测数据的采集密度应与监测对象的监测周期和频率相匹配;⑥监测数据的采集应尽可能采用自动化方式。监测单位须定期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交监测报告,必要时应提交实测监测数据原始资料。

3 结语

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治理过程中对安全需要更加加强管理,开展多方面的监测工作,有步骤合理的开展工作,保障各方面人员的生命安全,测算地质灾害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付民.石榴树包滑坡工程监测设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03).

[2] JGT8—J/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

[3] GB/T15314-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S].

[4] 廖红建.岩土工程测试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上一篇:电网改革新形势下的继电保护探析 下一篇:论在电网基建工程中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