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主体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7 12:08:22

论建筑工程主体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主体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的要点,以期对今后的建筑主体工程施工带来参考作用。

关键词:主体工程; 质量通病; 防治对策

一、建筑工程主体施工中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在主体工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质量通病。为了防患于未然,按照国家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 ,对部分工程提出一些防治质量通病的有效措施。

1梁身不正,侧面胀模,梁底下挠,产生原因:梁模支撑间距过大,刚度不够;侧模刚度不足,横楞间距过大或固定不牢,固梁的起拱高度不够。防治措施:减少支撑间距;当梁高度超过60mm时加通长楞木,并用对拉螺栓固定按设计要求起拱,超过4m的梁按2/100刃起拱。

2梁棱角处蜂窝、露筋、底部夹渣,产生原因:梁侧模拼接不严,漏装“U”形卡;梁底没清理干净。防治措施:梁模拼接处加海棉条,拼缝严密;梁模端部预留清扫口,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3墙面胀模、倾斜、厚薄不一,产生原因:对拉螺栓直径过小,支撑使用不当;模板安装垂直度不符合要求;墙体轴线放线不准确或模板校正不到位。防治措施:经过设计计算,确定对拉螺栓的直径、间距;对模板进行100%检查,上口拉通线,将模板安装的各项指标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加强验线制度。

4墙体混凝土露筋、烂根、蜂窝及粘模,产生原因:钢筋保护层太薄或没有保护层;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振捣不密实;模板下口封闭不严;脱模时间过早;模板清理不干净,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模板在拼接时接缝不严密。防治措施:在每块模板上安装不得少于2个梯形支撑钢筋架,垫块间距符合要求;在混凝土现场做坍落度试验,不合格的不能使用;模板下口用水泥砂浆找平;墙体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后方能拆模;将模板清理干净并满涂模板油。

5门窗洞口位移或歪斜,产生原因:门窗洞口模板刚度不够或被设计成不稳定结构;洞口模板固定不牢固。防治措施:在模板框内加斜撑,将其设计成稳定结构;在门窗洞口各边加焊钢筋支撑,每边不少于2个支撑点。

6墙体裂缝,产生原因:混凝土拆模时间过早,造成坠裂;新混凝土墙被碰撞;拆除门洞模板时用大锤砸,拆模后未加支撑;混凝土含泥量大,收缩时产生裂缝;施工缝处第2次浇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防治措施:控制拆模强度。大于1m的洞口,拆模后要及时支撑;在大模板的拆除及进行各种材料、设备的吊装时严禁碰撞墙体;对洞口模板一定要刷好脱模剂,拆模时不准用大锤砸;要求商品混凝土质量符合标准,具备各种相关的资料;混凝土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80min。

7施工缝渗水,产生原因:施工缝留设的位置不当;施工缝清理不到位;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防治措施:施工缝的留设应符合施工规范,留在受力最小的部位;对施工缝应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浇筑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8预埋件部位渗水,产生原因:预埋铁件除锈不到位;预埋件受松动;防水收口不严密。

防治措施:将锈迹用钢丝刷清洗干净;对有振动的结构处,先制成混凝土预埋件,再与混凝土浇筑;防水收口处用聚氨醋及玻璃丝布扎紧,并用封口油膏封死。

9钢筋位移,产生原因:操作不慎,定位不准;保护层垫块及马蹬支撑数量不够;不注意对成品进行保护,钢筋绑扎好后任意让人踩踏,模板钢筋吊运时碰动钢筋,在预留洞筒框模安装时任意割砸钢筋。防治措施:认真放线定位,加强验线制度;按规范要求及工地实际情况制作安放垫块、马蹬;加强成品保护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主体工程施工检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主体工程是由结构各构件的强度和各构件的整体性等因素决定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工程质量检查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砖混结构

(一)严格砌筑砂浆的配合比

有不少施工人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错误的认为砂浆在结构上不起多大作用,因而不进行配比试验而从施工定额中或其它工地抄用配合比。因此,作为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对砌筑砂浆提出严格要求。

(二)严禁干砖上墙

用干砖上墙,由于干砖吸水率过大,砂浆硬化时的水化反应不充分,砂浆硬化强度受到严重影响,砌体的抗震强度降低的特别明显。为此,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规定,普通砖的含水率宜为10%~15%,在使用前应浇水润湿,严禁干砖上墙。

(三)注重砌砖方法,保证砌砖质量

砖砌体的砌筑质量对抗震强度有决定性意义。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砖砌体的抗震能力主要靠抗剪强度,而抗剪强度的获得则主要靠砖与砂浆的粘结力。为了保证砖与砂浆的粘结力,一是检查工人的砌砖方法;二是按验收标准进行检查。

(四)确保拉结筋的设置

砖砌体在外墙转角外,内外墙交接处,内墙交接处,按规范要求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又要临时间断处的砖墙,应砌成斜搓,砌斜搓有困难的也可以留直搓,并埋设拉结筋。在有构造柱要求时,构造柱与砖墙处也应留置拉结筋。为此,检查拉结筋是工程质量检查人员的必检项目。

(五)规范圈梁和构造柱的施工

多层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互相浇灌在一起,反整个建筑结构联成一个整体,对于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抗震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在检查时,除检查其断面尺寸,轴线位移,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锈蚀、弯钩和混凝土的质量外,特别是注意圈梁转角和交接处钢筋连接及构造要求。

(六)重视女儿墙压顶与锚固柱的施工

大部分施工单位认为女儿墙的施工质量对主体结构影响不大,这是严重错误的。由于在水平地震力作用时出现的鞭端效应,女儿墙在抗震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砌筑质量,而且也应控制好锚固柱的钢筋在女儿墙钢筋混凝土压顶内的锚固长度。

2、现浇钢筋砼结构

钢筋砼结构的钢筋和砼是整个结构体系的生命。为此,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必须在砼浇注以前,严格检查钢筋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和现场绑扎(焊接)的钢筋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控制好钢筋的质量。

(一)控制好砼的原材料、配合比和水灰比。砼的强度是砼质量的关键,要使砼达到设计的强度,必须保证组成砼的原材料,经过科学的配比、浇灌和养护。

(二)控制好框架节点区的施工质量。节点区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内力集中,压力、剪力大,如受到破坏,则和它相连的梁柱都会发生问题,因此,设计人员特别重视,在节点区的梁柱上加密了箍筋,加强了主筋锚固。

(三)控制好砼施工缝位置的选择。砼施工缝位置规范中明确规定应留置在构件剪力比较小的部位,因为砼构件抗剪主要是靠砼来承担的,且砼施工缝应垂直留置,施工中多数企业不注意砼施工缝处加堵档措施,至使砼施工缝成为斜面。这是不允许的。

(四注意一些特殊构造要求。多层框架结构工程,在设计中由于考虑到地震水平荷载传来后,顶层会出现鞭端效应,常常钢筋配筋率加大,并附加一些柱梁互插钢筋的构造要求,可是有些施工人员对这些认识不足,常常不重视或忽视一些构造要求。漏绑钢筋,给结构工程造成永久患。因此,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最后第二层施工时,应提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要求随时查看顶层与以下几层结构上的不同构造要求,把隐患消来在萌芽状态。

三、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主体工程的外观和安全性越来越重要,因此保证主体工程质量,预防主体工程质量通病,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基于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及技术的分析 下一篇: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