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7 12:07:09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探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特点,破解场馆发展难题,本研究以甘肃省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建议。旨在推动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科学发展,为全面健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甘肃 特有民族 世居地区 公共体育服务场馆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体育场地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必备硬件条件。裕固族、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的三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东乡族自治县,“十一五”以来,甘肃这3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随着贫困问题有效缓解,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与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薄弱、健身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旧存在,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人均健身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升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2.3数理统计法

2.4专家访谈法

三、结果与分析

1.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见表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2)。

表1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表2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在拥有场地数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2.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数量及规模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类型及质量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类型非常单一,几乎全部是篮球场馆,偶尔会有为数不多的排球场馆和小运动场。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质量,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4.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集中分布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而在教育系统里,99.30%的场馆分布在中小学。可见,在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系统分布中,教育系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不均衡,不公平的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3.提高场馆质量,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特有民族世居区在强调增加场馆总量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质量;在注重投入的同时,还要树立效益理念,引导场馆走集约型和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2]编写组.肃南裕裕固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3]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4]编写组.东乡族高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5]石生泰等.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6]杨卫.杨卫局长在2013年全省群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3.4.9.

上一篇:推动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 下一篇:医学院校中的本科生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