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中的谐趣

时间:2022-09-16 11:06:20

摘 要:《东坡志林》风格谐趣,将苏轼天性中的幽默与乐观展示无疑。同时,也为苏轼谐趣创作的整体研究拓展了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东坡志林 谐趣

苏轼从元丰到元符,二十年间所记录的杂说史论,长短不拘,皆信笔而来,这就是《东坡志林》1。其风格是“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充满了诙谐。苏轼的《东坡志林》包含五卷,其中四卷包含谐趣之作。

卷一《记游》中含有三篇文章;《修养》中一篇;《疾病》中有两篇。

《游沙湖》5,写的是苏轼在湖州沙湖遇医术高明但耳聋的庞安常,对他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句话含蓄内敛,表面幽默,实际上含有丰富的人生况味。还有,《儋耳夜书》11中有:“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一个“笑”字,正是苦中作乐。不以自己处境为悲,反而嘲笑韩愈“只为大鱼不为钓”,生气盎然,富有深沉意味。

《黎檬子》13中,苏轼记录了与旧友故交的一段趣事。“吾故人黎,字希声。……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苏轼的一老友黎,为人木讷,刘贡父玩笑称之“黎檬子”。却不知真有水果叫此名。一日,三人一起外出,听见集上有人叫卖“黎檬子”,大笑之下差点儿摔下马。现在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儋州,到处都有“黎檬子”,但是黎、刘两位老友都已故去,只余他独自回味老友从前的时光。”但是旷达如他,也能乐观处之。

以上三篇记游,都写于苏轼的被贬时期,幽默中暗含深沉。但是第一篇写于黄州;另两篇写于儋州。前者幽默中含有愤懑;后者却是幽默中含有旷达。展现出苏轼谐趣的不同层面。

《修养》中的《养生难在去欲》27:“张云:“苏子卿雪啖毡,蹈背出血,……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当苏轼和朋友谈论养生之事,性诙谐的苏轼又开始调笑古人了。他说,苏武能为了气节在匈奴牧羊,但是“然不免为胡妇生子。”可见“乃知此事不易消除。”孔夫子 “食色性也”四海皆准。

《疾病》中有两篇,其一《庞安常耳聩》40,东坡笑日:“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而何?”这是苏轼对朋友的戏谑和笑谈,实际上是笑中带泪的。其二《措大吃饭》51,两个穷书生一起斗嘴,一说“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说:“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显然这是一个“饿”极的故事。包含着极大的讽刺。这其中蕴含的幽默与韵味,常常能令人捧腹而笑.到结尾处,坡故意拿现实中的“马道士善睡眠,于睡中得妙”来对比,而不失风趣说“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这就更加强调和加重了前面的讽刺效果。所以,结尾这几句话,绝不可以当“闲笔”看待.由此亦足见坡行文布局之谨严。2

卷二《隐逸》和《道释》中各有两篇谐趣文章,共四篇。

《隐逸》中的《书杨朴事》84,苏轼完全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幽默。苏轼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人杨朴,……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苏轼被捕时,妻子嚎啕大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在这样紧急时刻,苏轼仍能幽默如此,可见其乐观天性。还有《诵经帖》89中,“食肉诵经”的苏轼,才是真正的智者,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苏轼才是心存善念的真正善者。幽默的对话中心存坦然与不羁。

卷二《道释》中的《书李若之事》95,“晋《方技传》有幸灵者,父母使守稻,牛食之,灵见而不驱。……灵曰:‘此稻又欲得生。’”苏轼的这篇小散文,用父母与孩童的对话,借孩童之口,将惊世骇俗的“物各欲得食,牛方食,奈何驱之?”的道理。众生平等本是常理,可是却是一个孩子心灵的真实感受,充满情趣。还有《僧文荤食名》103,是苏轼在嘲讽某些世人的弄虚作假。比如:“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凌花’,……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这里的“般若汤”代指的是酒,“水凌花” 代指的是鱼,……这种“自欺欺人”,不过是欺瞒世人罢了,苏轼用这个寓言故事,其实是在嘲讽这种“欺世盗名”的 “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和他们有什么差异呢?

卷三《技术》中有两篇。其一《参寥求医》158,“参寥子病,求医于胡,自度无钱,且不善书画,求予甚急。予戏之曰:‘子粲、可、皎、彻之徒,何不下转语作两首诗乎?’”苏轼又一次开了老友玩笑。老友参寥子病了,想求医,无奈医者有雅好,喜爱字画,于是参寥子只好求助于老朋友苏轼。谁知苏轼逗他道:“为什么不学前代诗僧,以诗代药费呢。”还有《梁上君子》185中,“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这是苏轼的戏谑,明明家中来了盗贼,却不恼火,只是调侃“梁上君子”最近我新得了数千钱,您怎么没发现啊?让人忍俊不禁。

卷四《人物》中的《戏书颜回事》224中:“颜回箪食瓢饮,……然造物者辄支盗跖两日禄料,足为回七十年粮矣,但恐回不要耳。”这是苏轼对古人的一次臆想和调侃。苏轼想象着颜回的早夭,也许和艰苦的生活有关。这就是正所谓“颜回箪食瓢饮”,其为造物者费亦省矣,然且不免于夭折。使回吃得两箪食半瓢饮,当更不活得二十九岁。”然而,也许唐宋给官吏的俸禄外另加的物品都够颜回七十年的生活了,只是颜回会接受吗?

苏轼的《东坡志林》或娓娓幽默道来;或戏谑调侃朋友;或嘲讽不平之人事,将理与事融为一体,以诙谐笔调,抒发胸臆。这也正是谐趣创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学智校注.苏轼著.东坡志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徐康.讽刺小品的精炼之作―读苏轼《措大吃饭》与《三老语》[J].晚霞,2011(15).

作者简介:李恒,吉林四平,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讲师。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模式构建 下一篇: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