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有效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16 09:07:25

有感有效语文教学

摘要:朱则光老师和韩军老师的语文示范课 中的“逗趣” ;重视教学中 “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应该是春雨化物般的“浸润” ,而不是“催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到 “引着走”而不是“打着走”,“牵着走”的教学尝试和教法实践,对于我们打破常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有效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有效语文教学;逗趣;浸润;引着走

看朱则光老师和韩军老师的示范课《木兰诗》《南来北往》,对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审视和深度思考,也有了一些感想和收获。

一、对“逗趣”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都注重了教学中的“逗趣性”。 有的是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逗趣,有的是为逗趣而逗趣。朱则光和韩军两位老师也都会逗趣,再逗趣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朱老师在讲《木兰诗》时有几处逗趣。先是在导入时,说木兰是济宁人,下面的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是商丘虞城营郭镇的,老师和学生争名人,就争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在分析木兰“叹息”时,故意说:“木兰不是很消极吗?”学生马上说:“那不是消极,那是……”很快师生就进入了对话之中。在分析木兰征途中的情感时,朱老师又说:“木兰怎么不像一个英雄呢?她没到战场就想家了。”学生马上说:“木兰是英雄,但她也是女人,……”朱老师的逗趣,就像是投湖的石子,能把学生的心及时地激起思考的涟漪。逗趣之法很高妙。

韩军老师的逗趣也有着他自身的特点。在介绍自己时,问学生认识自己吗。学生说:“您是韩军先生。”韩军老师随口说:“是,我是比你们先生。”就这么一句幽默的话,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就撤掉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藩篱。为师生合作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韩军老师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故意留下了三个破绽,背完之后,问学生自己背的有什么不足吗,学生马上说出背错的地方。而韩军老师就抓着这三个错误进行教学。这真是精妙的预设。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位老师逗趣的手段都很普通,没有借助多媒体和其他形式。但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何也?是他们都摒弃了浮华的形式,而专注于文本。他们的逗趣是既注意到“乐”又注意到“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好”和“乐”不是目的,“知”才是目的。课堂上,该是以“知”为重,辅之以“乐”才是正经,否则,就是念歪了经。相声界的大家马季先生说过类似的话:相声是逗乐的,但是两个人站在台上,什么都不说,一人拎起一桶水倒在另一人头上,也能让观众乐。那,不是相声。语文课堂教学也如此。所以,“逗趣”之法,应该用的恰到好处。

二、“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思辨

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发愁“教什么”,大都发愁“怎么教”。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永远都比怎么教重要。”这无疑是给广大语文教师指出了一条明路。可是能实践此说的又有几人?

而朱则光老师在作报告里也强调了王教授的话。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也是认真落实了这句话的。朱老师没有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课件也很简单,不花哨。他教了什么呢?教了字音、词义、翻译、朗读、情感体验、人物形象分析等。他怎么教的呢?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老师或旁敲侧击或故意设置障碍或引而不发。对木兰的形象分析更显他的匠心独运。作为女性,木兰叹息、思亲、还乡、爱美。尽显一个柔弱女子的形象。作为英雄,木兰备战、征战。时代的机遇和个性的张扬,促使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刚强的英雄。这一点的发掘,真是独到。

韩军老师在教《南来北往》时,他教了排序、点题、铺叙。他是怎么教的呢?激情诵读。韩军老师在作报告时说:语文教学就要时时刻刻抓文字,分分秒秒抓效率,丝丝缕缕抓考试,来来回回有情趣。两位老师都打破了许多老师坚守多年的语文教学范式。他们的教学也都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在比较“教什么”和“怎么教”时,我感觉弄明白“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难得多。“怎么教”只是一个形式,可以叫“器”。 “教什么”则是内容,可以叫“物”。寻找一个容器要比寻找一个有价值的“物”容易。好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大都避重而就轻。一门心思地搞起花架子来了。“重视文本”的提法也有好长时间了,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也许是对文本的“怕”造成的。那种唯教参的马首是瞻的做法还很多。但是朱则光和韩军两位老师的示范应该给有志于此的老师以鼓励。

三、“催熟”和“浸润”的比较

在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生的成绩是评价老师成绩的唯一标准。唯成绩论的老师则各显身手。有的手段是好的,有的则明显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就像有的食品还没长成熟,而施一催熟剂,外面看着红润鲜亮,而里面则青涩难吃。现在好多学生就像是一催熟产品。所以,朱则光老师在作报告时指出“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他说“有效教学”不可能速效,也很难追求高效。应该是春雨化物般的“浸润”。在朱则光老师的课堂语言中没有“这是考试重点”,“这应该记住”,“哪一年的中招题就从这儿出的”等太专注于成绩的话语。有好多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是讨厌老师那味同嚼蜡的教学。老师或冷冰冰地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或者苦口婆心地劝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训练。语文中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韵之美则无暇感受。韩军老师则是一开始就配乐诵读,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有文字组成的意境中。听这样的课怎能没兴趣呢?

所以,“催熟”和“浸润”的优劣不言自明。仔细分析这两种做法的区别,还是在于老师的心态。急功近利者为了自己的成绩往往会拔苗助长,就采用“催熟”之法;有爱学生之心的老师则会为了学生的成长而采取“浸润”之法。学生是喜欢把老师比喻为园丁的,他们可能更喜欢有爱心的老师。

四、“打着走”,“牵着走”和“引着走”的优劣

中国有“欲速则不达”的古训。“打着走”和“牵着走”都是老师一方主观上想让学生快学好,但实际效果却不佳。“引着走”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学生真正有选择权利。所以主动性就高,效果自然也很好。而朱则光老师和韩军老师的课,在他们看似随意的说话中,包含着巧妙的引导,学生不知不觉间就被带上了语文学习的正确路径上来。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少慢差费的窘境。如何能打破这种窘境?恐怕得从正确的“引导”入手。

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一方面应该认真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一方面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定的胆魄,敢为天下先。这时我想到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用诗明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语文老师虽然谈不上“不畏”,最起码也应该做到“不为”。不被眼前的纷扰所迷惑,抱定一个信念,孜孜以求之。那么,语文教学必将如春花般灿烂,实现其有效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关于新时期水保开发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语境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