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时间:2022-09-16 08:38:26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紧扣教材,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标所选课文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美片段与语名让孩子们品味以此来培养写作兴趣。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智慧不仅仅在于知识,而且在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中练笔方法和形式很多:续写、仿写片断,改写结尾等均为行之有效的形式。在练习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放手让孩子们去写,孩子们会兴趣盎然,写作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老师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这种练笔本身也是有趣的活动,对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有好处。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让孩子体会了父亲的外貌后便安排孩子写父亲。有个孩子这样写道:“爸爸常年看不到阳光的脸上今天居然有了笑容,两眼盯着我的作文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让同学们给了他掌声。后来这孩子的习作一次比一次好。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让学生自由命题。在小学也不妨试试“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由北京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与《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举办的作文大赛,与程式化的语文教育相对应的“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成为出发点,它对体裁、题材、风格都不作要求,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华的都可以写,尤其鼓励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中学生有新概念作文,小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概念作文,自己命题,写出真实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激励写作

教学活动中,教师因可地制宜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创设情景,激励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擂主、踢毽子、成语接龙、猜谜语、作文手抄报、古诗词背诵等比赛,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课本剧表演等情境,课外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爱我汉字”“我与城市同行”等主题活动等都是丰富作文素材库的好办法,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孩子实际、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安装”写作的驱动程序,激活写作欲望,就会将“要我写”变“我想写”。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先画后写,图文并茂;二是边画边写,两线并行。三是先写后画,以画改写。形式虽然简单,但孩子易于接受,久而久之,孩子能养成一种习惯。通过这种“潜意识催眠”,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就会提高。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生活储备,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观察、潜心思考、用心感悟、倾情体验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材料收集,如关于交通事故的形成、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或者考察家乡十年中的发展和进步;或者追寻季节的脚步;观察某种植物的荣枯变化;或是实地采访、对话、发言、交流等方式,无形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了作文的材料。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捕捉写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一场及时雨、一次新游戏,还有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可趁热打铁,相机点拔,指导学生随机描写。小学生容易被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化,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如果作文教学采用“现场表演、即兴作文”的方法。比如:观看录象、拼图剪贴、小实验、小制作、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上、拿笔记载。教师还可以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学生对活的热爱和向往。情真才能意切,而这真实的感情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语文教师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作文兴趣就会浓烈。比如教学三年级语文的习作3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新的“发现”。当一个个新鲜事物在学生眼前涌现时,学生那种好奇、那种站惊喜、那种兴奋和快乐……这不就是作文很好的材料吗?总之作文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我的手写我的心”就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创设写作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写作材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而且充满感情,作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三、作文批改,大胆创新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宣传互相批改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第二步,教师示范批改。评四分之一作文,再选取一篇中下等作文,将字、词、句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改好,眉批总评一丝不苟,精采语句用圈线标出。使学生克服修改的随意性、盲目性,扶着学生走,让其模仿。第三步,分批改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批改小组长。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

上一篇: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