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特点及教育引导对策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9-16 07:11:13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特点及教育引导对策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献综述主要罗列了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动态、发展等问题提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与讨论。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特点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近几年这一领域的文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务实功利,理想信念薄弱。正如隋丽丽、张艳君等人2010年做了一项关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都谈到随着不断开放的信息资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加理性及丰富。对网络的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擅长利用网络学习、工作及生活。这些年轻人非常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了解目前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当今社会巨大生存压力,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及人际关系,在价值取向上也趋向务实性。

第二,道德观,荣辱观不强。龙兴跃于2010年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论文。他指出当代大学生虽然个体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思想作风行为养成不够平衡。笔者认同这一说法。思想作风行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条件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大多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具备较高的个体才艺,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家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学生普遍荣辱观不强,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持无所谓甚至赞成的态度。如很多同学认为学生情侣在校园内牵手、拥抱、食堂喂饭、在外同居、婚前、堕胎等反应平淡。对考试舞弊、逃课等现象习以为常。

第三,重视民主法治,有正确的政治观,但政治参与度不高。马永春、李洁、龙兴跃等人提到当代大学生是“80后”、“9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切身体会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爱憎分明、时代感强是这一代人的特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这一代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也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要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维护和体现自己应有的民主及权利。

第四,心理健康度低,抗压抗挫能力弱。龙兴跃、马永春、李洁等人都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心理不够成熟、处事不够冷静等不足,抗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变,贫富差距的扩大,各类生活方式的同步也促成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上不平衡,例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令许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

第五,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隋丽丽、张艳君、马永春、李洁等人均认为,自从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越来越多的“80 后”、“90后”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比其他前辈们见识更广。他们别具匠心、思维开阔,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高。他们不再墨守陈规,而是求变创新,追求打破传统,彰显个性。

针对以上特点,前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对策。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之所以将马永春等学者的这一点摆在首位,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高校是育人重地,其育人主体是校内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工作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与引导,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第二,重点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八荣八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第三,普及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第三,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马永春、李洁等人认为培养健康的大学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急剧变革,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后,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难免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例如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经济负担等问题。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围绕不同主题对大学生予以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团体意识,学会倾听与诉说,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经验,可促使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

第四,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开拓课外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隋丽丽、张艳君等人提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比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更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引导和教育,打破传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建立积极心态促进心理健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 罗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龙兴跃.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低迷的现代反思 下一篇: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