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观股改

时间:2022-09-16 06:34:30

若干年后如果有人回首中国股市前尘,或许会发现2005年是一条重要分水岭!尽管从大盘走势看,过去一年的股指曲线依然没有走出四年“长熊”的阴霾,甚至两度徘徊在被视为最后心理关口的千点,但在萧瑟索然的市场表象背后却发生着关乎中国股市前途的重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在饱受争议中成为了贯穿2005年证券市场的核心词汇。监管层试图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促使这个积重难返、沉疴不起的证券市场,不再困扰投资者,向法制化、市场化、秩序化稳步推进。

2006年随着股改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面临的首要压力即三股扩容力量―股改扩容、全流通IPO扩容和再融资扩容。能否承接起强大的扩容压力是股改能否成功的第一试金石。

截止到2005年11月29日,已完成股改公司153家,92.81%采用送股方案,仅有7.19%采取其他方案。共计送出股份89.48亿股,这批股票在股改方案实施后即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且股改完成进程仅为11.27%,还有1205只股票(包括正在进行股改的公司)的股改对价中的送股将要在2005年12月和2006年陆续进入可流通状态。

除了股改扩容外,2006年的全流通IPO扩容和再融资扩容压力同样存在。关于何时进行新股发行,监管层较为统一的表态是,“目前没有确定时间表”。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G股再融资有望在3月开始,而全流通下的IPO可能要在第二季度开闸。中国的股市历来有着较高的发行频率――自1998年以来,每年的新股发行数在66至139家之间,即使在新股询价制推行的2005年,仅仅四个月的发行期内,仍然有15只新股发行。且将于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版《公司法》和《证券法》又降低了IPO的门槛,如果2006年新股发行恢复正常,预计发行家数不会低于以往的数量。

充足的供给需要强大的需求承接。然而,1999年至2005年间,国家经济实现了GDP 1万亿美元的重大突破,可股市却自二千再现一千,财富过山车似的来去聚散,留给投资者的只是一度的纸上富贵和血淋淋的现实亏损。如何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解决问题看来是舒缓压力的关键。

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千番洗礼的中国股民很难再被仅仅的利好点燃激情,可以吸引眼球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的“投资回报”。资本市场财富创造功能的恢复是稳定投资者信心的首选良药,是检验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权证也好,对价也罢,在2006年股改的攻坚时期,不要再谈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是股票市场的最大投资者。提高投资回报,唤起股民的投资激情,顺利完成股改,国家即是最大的赢家。

上一篇:超越红海 第3期 下一篇:时间就是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