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的增殖与诗意的消失

时间:2022-09-16 05:00:22

[摘要]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作品无论是文字性的还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交流和传播方式。而这些改变必然会对传统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揭示了网络作品特别是多媒体作品对中国文学诗意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多媒体作品;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0-02

传统文学以纸质媒介为传播手段,被固定在文本纸页上,由单一文字通过线性组合而成。作者在写作时,为塑造生动的形象,追求语言的新颖性、准确性、形象性而绞尽脑汁,为追求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含蓄性、多义性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而耗费心思。因此,我国早在先秦时,就已有“不可言传”和“言不尽意”的说法。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而文学阅读是读者对文本单向度的理解,意义生成主要靠读者的解读来获得。读者阅读时无法与作者产生即时对话,作者亦无法对读者产生即时影响,所以阅读意义就具有多重性,甚至有“误读”想象的存在。这样,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意义的理解会产生很大偏差,使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时,由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文字本身的多义性和文字组合后文本意义的可拓展性,不同读者对文本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意义,阅读意义的生成也就更具不确定性了。

所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艺术形象是间接的,是想象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往往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等中介环节才可能在读者脑海中唤起具体可感的形象。而语言艺术的诗性魅力也正是对间接的、渐进的、想象的语言形象通过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味品咂得到实现。我们所追求的文学意境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推敲获得的一种文本意义,是对现实的一种再创造,通过以言立象、以象表意达到纸质书写时代所追求的韵味无穷的目标。而正是由于文字传播的间接性和局限性,在纸质媒介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文字表达心中的诗意,通过言语来获取象、意,品味并理解其中的诗意。正因为如此,各类古代文学作品所表达出的诗意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于文学的殿堂。

当人类的传播媒体经历了口传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几个发展阶段后,人们对文学文本的创作和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我们已处于媒体视觉化转型的时代,即“读图”和“读屏”的时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影、电视、游戏机、画报、卡通等视像文化从艺术领域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又从精神文化领域进入日常消费领域,街头广告、人造主题公园、MTV、互联网虚拟世界等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人们通过电视新闻来感知世界、选择生活方式,通过X光、CT、核磁共振等视觉途径来诊断疾病,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影视来了解文学名著,通过照片、电视征婚来选择配偶,通过可视电话、电子图像来实现社交和攻关……总而言之,我们进入了世界图像时代,这种视觉转向意味着一种思维范式的转换,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字传播的式微。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文本中嵌入声音、图片和音像等资料,运用多种手段来震击和刺激读者感官,从而使读者接受作者观点、思想的一种新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艺术。网络文学文本是多媒体综合性文本,由文字、图片、动画、电影 (视)等各种成分构成,其构成比例可依内容以及作者爱好而定,包括以文字为主配以其它表现形式的文本;以图像为主配以文字 (声音)的文本;以超媒体为主辅以其它感觉手段的文本。在文本构造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字体按照我们的心意进行排版,可以在文本中恰如其分的插入个人心仪图片,改变文本的底色,可以在文本中插入动听的音乐、歌曲,使文本阅读氛围更为浓郁,可以插入动画、电影,使文本充满动感和乐趣。

可以说,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表现文本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涉及抽象时我们用文字,涉及具体时我们用图像,表现动作时我们用录影。多媒体手段根据人认知感官的需要提供不同对象,既愉悦我们的感官,为审美感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使我们对事物有更为确切的认知。这些特性的结合可能表现出人类所能感知、认知、想象到的一切,甚至洞察我们的无意识心理。这样,文本不仅无限发挥自身的可能,同时也满足我们的无限需要。既然网络文本有如此多的优点,我们何不利用它在传统平面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一个立体的窗口,跳出语言的桎梏,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呢?

但我们不要忘记当图片增殖时,文本诗意便消失了。

在传统诗学中,艺术家们注意言、象、意之间关系,王维所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就是诗与画的融汇;齐白石所画的螃蟹,虽然只是绘写一种普通的物象,但题上“公子本无肠,横行到几时”几个字,境界便显示出来了,中国古代许多画中题诗作品都是如此。从审美效果看,网络作品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多媒体的都与印刷文学有着根本区别。传统文学文本语言所指和能指之间存在着张力,读者必须在文字和句段背后去捕获和体味其深层意义。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模式是“看和思维”,或者说是“静观与沉思”,读者总是首先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解码,然后通过再造性或创造性想象活动完成对作品审美意象的复现、重建和创造,并通过对这种审美意象的反复“咀嚼”实现与作品审美意境的完全融合。

多媒体文学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文本阅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显示屏幕的“盯看”和伴随的一系列肢体活动――敲击键盘和拖拉鼠标。对于网络作品,我们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进入其中体验人物的情感,体味作品的丰富意蕴,阅读模式的直观化、官能化使传统阅读方式中的再造性想象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活动消失殆尽。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抹去了文字沉思环节,淡化了审美体验,阻拒了文学欣赏最宝贵的“品味”通道,抽空了感美、品美、悟美的艺术心智基础。网络文学的读屏式欣赏使读者面对的不再是逐页翻开的书本,而是从网上海量作品背景中点击的一个漫游节点。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很难心无旁鹜地静心品味飞驰而来但又瞬间消失的文本而不受其他作品、视窗、链接信息以及无屏不在的网络广告的干扰。苏轼倡导的“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欣赏境界在这里已无从获得,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意境更是无从体验。而且读者上网根据时间收费,他必须在单位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以追求文学信息量最大化而不是艺术审美的最优化,于是“快速阅读”与“信息填鸭”便成为网络欣赏的一个致命伤。

由文字媒介构成的语言艺术形象是间接性的,其艺术魅力要经由语言读解和经验还原思而得之、悟而感之、品而味之,它能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明朝王廷相所言:“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言证实则寡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①而网络作品将文字表达与图像浏览、音响音乐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立体化、多渠道的叙事方式,这无疑比单纯的文字表达要充分得多,也生动得多。但却耗散了文字审美独特魅力,图像艺术取消了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审美想象的中介,终止了从符号所指到能指间的思维过程,使艺术接受变得直观、简单、快捷。它在用“即时得”代替“美味思”的同时,又剥夺了受众对艺术品的再创造权力,从而失去了品味精英文学那种隽永的韵味。

同时,电子视听传媒的依从性和感官刺激特征容易导致观众在接受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从性等问题,它所激发的追求震惊性心理体验的欲望可能会使欣赏者无餍沉浸于浪漫心理和乌托邦幻想,迷信广告和明星崇拜就是这种视觉盲从的直接产物。这时候,网络作品不再追求意味形式和艺术精神,文学诗性特质和文人诗化情怀开始被电子“仿像”的视觉冲击和欲望文化所挤压,文学的文字资本让位于虚拟现实的数字拟像,读屏的期待里也不再有审美的胸怀,文学家园再也没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②

人们审美感受对象及形式的变化对古典艺术而言是一种灾难。在网络作品中图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出现文字淡化为背景的趋势,而且音影技术对语言读解和经验还原在某种程度上也使艺术丧失了品味的余地,造成文学韵味的丧失。在中国古典美学中,韵味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独特体验和感受,即对不在眼前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超时空把握。这种把握往往用通感、隐喻等心理机制将审美对象的情状、内涵作各种曲折通幽的转换,以展开内心无限延时的感悟。所以,韵味体验是一种具有时空距离感、带有个人独创性和意味深长的审美体验。多媒体文学则以图像、音乐等感官享受消解了人们对文学本身美的沉静感悟。本雅明指出,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③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在网络技术时代传统诗学中“象”的概念被更改,集三千意蕴于一身的“象”的蕴涵被消解,“象”成为单纯的图像自身。网络作品不再崇尚“余味曲包,深文隐蔚”、“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等艺术体验和审美深度。简而言之,网络时代文学的诗性气质遭受到视觉的冲击和挤压,艺术欣赏畸变为感官诱惑和视像消费。

[注 释]

①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见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版,第79页。

②〔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186页。

③〔德〕W・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董学文、荣伟编:《现代美学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第170~194页。

上一篇:隐性需求视角下“企业―消费者”营销创新探讨 下一篇:火车上的礼仪、安全及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