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投身环保的天使

时间:2022-09-16 04:46:16

赵鸿:投身环保的天使

为了衡水湖,赵鸿虔诚地守望了6年;为了那片湖,她花掉了十几万元的积蓄。

多年来,她像衡水湖的天使一样,痴心地守护着那一汪碧水……

有人说赵鸿是“衡水环保第一人”,这让她很不高兴。“这对我是一种伤害,也是对其他环保人的不尊重。”如今的赵鸿已经是衡水市地球女儿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在她的发动下,很多人都加入到尊重生命、关爱环境的队伍中来。“环保需要传播,需要公众参与,我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鉴于她多年来对环保事业的贡献,2008年5月,赵鸿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月30日,作为衡水6名火炬手之一,她担任北京奥运会秦皇岛市火炬传递的第108棒火炬手,传递着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传递着一名环保志愿者对生命的坚定信念。

守护衡水湖:最初的环保梦

2007年底,经公众投票,衡水湖被评为“燕赵最美湿地”。如今,这片坐落于冀东南大地上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碧波浩渺。“是一汪水草鲜美的天池,它让我们衡水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好和惠泽”。每每提到衡水湖,赵鸿便美滋滋地向众人夸赞。

然而,如今的美好也有过曾经的酸涩。当年的衡水湖是周边众多化工厂、铁厂、电镀厂、化肥厂的排污口,死鱼、垃圾充斥着湖面。“以往的衡水湖更像一个蓬头垢面的稻草人。”喜爱文学的赵鸿这样形容。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切的改变赵鸿是功不可没。

长期生活在衡水湖畔,赵鸿对衡水湖的感情非同寻常。在她的心里,衡水湖是承载了黄河母亲般博爱的美丽家园,那是家乡的母亲河。

1998年,已是河北作家协会会员的赵鸿在北京参加一次文学研讨会。期间大家热烈地探讨起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这让她的心灵深受触动,也让她萌生了做一名环保志愿者的念头。

不久,她的环保散文《一汪天池落人间》、《我的家乡衡水湖》、《环保,需要我们参与》等文章相继见诸报端。“其实,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2001年,她发现了衡水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情况。“当年衡水湖的污染情况虽然谈不上多么严重,但是湖区许多企业一直往湖里排污,曾经造成过一些死鱼事件。那时,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了劣五类。”

很快,赵鸿着手在衡水湖区域开展资源情况和废旧电池污染情况的调查。一个多月的时间,她自费走遍了湖区的17个村子。“早上出门挎个水杯,带好午餐。所谓午餐,很多时候就是一盒饼干或者几个煮鸡蛋。”随后,她将自己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了一篇长长的调查报告。“我写报告的初衷是希望能影响政府的决策。所以,我必须知道湖区的原住民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环境的态度。”

可喜的是,河北省原副省长何少存看了报告以后高度重视,并给予了特别批示,要为衡水湖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了政府的支持,赵鸿的信心更足了。她向衡水民众散发自编的科普材料,宣传环保知识,与当地小卖铺店主达成协议,以每节五分钱的价格自费回收废旧电池,并在全市发起了“请关注我们的饮用水源地”――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每次到外地开会,她总是不忘介绍衡水湖。“经常遇到一些人,他们说华北只有一个白洋淀,哪儿来的衡水湖呀?他们不相信衡水湖的水面有75平方公里那么大,我拿出许多图片都无法说服他们。”于是,赵鸿便想到邀请他们来实地考察。那一年,她开始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衡水湖参观、采风,而这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把衡水湖带向了世界。

“结果,来衡水湖的人是越来越多,给我们留下的建议也越来越多,这样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也借鉴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想要放弃时,就看《雷锋日记》

“在环保的路上,一路走来,有喜悦的泪水,也承受了白眼和冷嘲热讽的煎熬。成长是痛苦的,我能够做的只有坚持。”在赵鸿编著的《守望绿色》一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段话正是她多年从事环保的心情缩影。

最初关注到衡水湖的废旧电池污染情况时,赵鸿编印了许多传单发给湖区的原住民。可是,没人理她。她便带了几个志愿者亲自去湖区捡电池,这一幕正好被当地的媒体拍到。第二天,儿子放学一回家就哭着说:“妈妈,我同学说你是捡破烂的。”

看到儿子的委屈,她也很难过,但是她不能退缩。她给儿子讲雷锋的故事,讲废旧电池的污染……儿子很快就接受了。现在,在公众场合儿子经常会自豪地说:“我的妈妈是一个环保志愿者。”

2002年,一个企业准备在衡水湖边开发一个大型水上游乐项目。这个项目一旦上马必然会对衡水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了立项,该企业请了许多专家偷偷开起了论证会。赵鸿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打车跑到会场。

赵鸿溜进会场的赵鸿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她被软禁在一个房间里,在会场上记录的资料也被没收了。会议结束后,赵鸿立即被送上车驱逐出冀州。后来,这件事情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最终那个水上游乐项目被叫停。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的企业甚至以各种方式威胁赵鸿,这也让她一度准备放弃。“我的确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我只想做一个环保志愿者,只想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和嘲讽。”

她的“出风头”之举常被人说成“神经病”;她频频参加一些环保会议时,很多人还不服气。“她一个平头百姓,凭什么参加这样的会议?我看她就会沽名钓誉。”委屈时,她对母亲抱怨。母亲只说一句话:“追鹿者不见山。”赵鸿觉得很有道理,便释然,回过头重新整理思绪。

更多的时候,她看《雷锋日记》。“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雷锋精神在我的心里早就扎下了根。我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够快点长大,能够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火一样的青春。”当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被一些人淡忘的时候,它固有的光和热却从未消弭。“每次看完雷锋日记,我就告诉自己,放弃的话永远不再说,我只要坚持。”

于是,面对流言,赵鸿平静地选择了沉默。她心中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美丽的衡水湖。

环保前方路仍长

“做环保志愿者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我自己在成长,我的家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变得更加有责任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自然。这是我最为无悔的。”这份成长感让赵鸿觉得一切付出都充满意义。

回忆自己的环保生涯,赵鸿感慨万千。“刚开始,对于环保,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做,很迷茫。”

最早,她所了解的环保就是拒绝食品污染。10年前,儿子才两岁多,正上幼儿园。每次他都吵着要吃油炸鸡腿、鸡翅和小食品。赵鸿很反对,说这些是垃圾食品。但是儿子不服,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他幸福,因为家长给他们买这些好吃的。

“垃圾食品肯定有害健康,但如何有害,我自己也说不清。”一次出差去北京,她特意买了一些环保方面的书籍,然后讲给儿子听。没想到小家伙很听话,再也不主动吃这些零食了。儿子的变化让邻居很是好奇,赵鸿便被邀请去讲食物环保。后来有的学校听说了,也邀请她去讲课。

当得知北京有很多民间环保组织时,她满怀向往。不管别人理不理会,赵鸿就要去“取经”。“最初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每天脑子里面全是环保。”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赵鸿讲到环保,很多同学都很惊讶!说她变了,成长了。“这让我欣喜若狂。我坚持做一个环保志愿者,是因为我看到更多的人能够用环保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同时个人还能够得到成长。”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环保更需要公众的参与”。2002年初,为筹办注册地球女儿环保志愿者协会,赵鸿拨通了“自然之友”求助电话。随后她亲赴北京向该会会长梁从诫先生请教。

“我特别感动的是,在北京过马路时,已经70岁的梁先生说自己对北京的路熟,便与夫人一左一右地保护着我穿过马路。”她一直记着梁从诫先生对她说的那句话:“没有利他主义精神的人,是不会去关注环保的。”

“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做人的准则和对环保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在触动我,更让我认识到:倡导环保,光靠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说,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做。”

做环保这么多年,赵鸿感觉,很多人对环保的关注度更多地还是停留在食品污染方面。“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只要媒体一报道,大家就能很快地接受和执行。但是,滴着水的水龙头,没有关掉的电灯,多数人不太关注。”

对目前的中国环境,赵鸿并不乐观。“全球变暖,物种灭绝速度惊人。人类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太湖、巢湖的污染事件,渤海赤潮不断……环境恶化已到了边缘,大自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紧急信号,可人们的环境意识仍是跟不上。”

就是她关注多年、保护多年的衡水湖,局面仍然让她忧心忡忡。“衡水湖目前仍然不断遭到外来物种的侵袭,如黄顶菊泛滥,严重威胁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现在,衡水湖附近仍有一些“水中村”、“伴水村”搬迁不出去,生活污水、湖区建筑等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最近,赵鸿正带领地球女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做衡水湖外来物种的调查。“黄顶菊和蒲草已经给衡水湖的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我们正在寻求应对之策。”

然而,她也明白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我国不少地方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他们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我们无法要求他们环保,他们也顾及不到。”梁从诫先生曾经对她说,在他看到西部地区老百姓挖树根取暖,家家去耧发菜的时候,他很心痛。“老百姓只知道发菜可以换钱,不知道他们耧过的土地,也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

赵鸿知道,前方的路仍长。“环境危机感的缺乏,致使许多人浪费资源而不觉耻辱。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最大的愿望是唤起各级政府、每位企业家对环保的共识,从民族生存的战略高度来制定我们的环保策略,不仅仅是立法,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自觉行动。”

青联档案:赵鸿,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上一篇:“研究生卖猪肉”:很新闻 很暴力 下一篇:子健:闪开,让我歌唱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