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及建议

时间:2022-09-16 03:05:3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及建议

【摘要】对73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得知:实习生总体适应状况良好,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实习适应状况不受班级、专业背景、实习年级、有无搭班、是否自愿选择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实习适应状况是身体、心理、社会三种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其中经验和技能是影响实习适应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教育实习;实习生;实习适应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66-04

一、提出问题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习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其所学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随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研究者开始着眼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构和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实习生在实习中学到了什么和怎么学的。〔1〕而且,随着一些调查和个案等研究方法的采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更切实地揭示了实习生的实习经验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经验的。〔2〕本研究试图从实习适应的角度探究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学习需要和影响其学习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实习生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高校进入实践场域,实习生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角色的转变、复杂的对象和繁重的任务,这会引发他们特定的内在需要。研究发现,“如果实习生学习教学的过程被其内在需要所引导,并植根于其自身的经验或经历,且实习生能够具体地反思这些经验,那么这种专业学习就会更加有效”。〔3〕为此,对实习生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很有意义。

adaptation(适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tus,原意是调整、改变。〔4〕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定义:“适应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5〕适应可分为生物适应、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功能适应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与人的意志、思维、知识、动机和观念等因素有关。〔6〕本研究所指的实习适应是一种社会适应,是指实习生在与幼儿园环境互动过程中,个体在教学、一日生活、游戏、人际等方面与幼儿园实践环境取得一致时的过程与状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泰州学院2006级学前教育专业76名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份,实习生具体情况见表1。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高师本科实习生实习适应状况问卷》,分基本情况、选项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实习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班级、实习幼儿园、实习年级、搭班情况、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第二部分是从实习生身心反应、人际关系、职业态度、专业实践能力对实习生的实习适应情况进行调查,该部分共有28道选择题,每题5个选项,选项均量化,分别为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五级,分别有正向记分和反向记分;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题,包括实习生个人对实习适应方面的描述和对影响自己实习适应主要因素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实习生实习适应情况

笔者分别对实习生实习适应的总体情况(28题)、身心反应(6题)、人际关系(8题)、职业态度(8题)、专业实践能力(6题)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满分分别是140、30、40、40、30分。

调查可知,实习生的总体适应情况比较好,平均得分102.19分,但是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异比较大,这说明实习生适应能力差距较大。在身心反应、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方面,实习生专业实践能力最弱,有52人对专业实践表现出明显不适应。

(二)不同因素在实习适应上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实习生适应的情况,本研究探讨了影响实习适应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班级、专业背景、是否有搭班同学、实习幼儿园、实习年级、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自愿选择专业、家庭背景(因为实习生中只有一位男生,所以没作性别因素分析)。根据样本变量不同的特点,相应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数据表明,班级、专业背景、是否有搭班同学、实习年级、年龄、独生子女与否、是否自愿选择专业、家庭背景均对实习适应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实习幼儿园这一因素对实习生身心反应有显著影响。

(三)关于实习生适应的开放性问题的统计结果

笔者就“用词语描述自己实习过程中的身心状况”和“认为实习中自己最欠缺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实习生实习中的身心状况可以分为正向、负向和正负混合三种类别,相对来说,正向多是一种心理感受,负向则更多地指向身体状况。有近一半的实习生在自我描述时偏向负向描述,说明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笔者还对实习生对实习适应影响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实习生认为影响实习适应的主要因素是经验、技能和情意品质等,其中经验被认为是最主要因素。当然,获得经验也是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思考与建议

(一)高校应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在构建实习体系、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开设配套实践性课程、进行实习成效的考核评估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细则

实习生实习适应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实习生所在学校的实习制度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以加强实习配套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改革和完善本科生实习管理。为此:1.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实习体系。实习体系包括幼儿园参观、观摩、日常见习、阶段性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等多种方式。高校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能力特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在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安排相应的实习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高年级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并减轻不必要的实习压力。2.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考核制度。不管是高校还是幼儿园都应选择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思想、教学和生活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3.建立实习配套实践性课程体系。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规划能力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因为自身缺乏与指导教师和幼儿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而使教育教学陷于被动。鉴于此,高校课程设置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4.建立实习成效考核机制。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宜采用多主体参与、过程与结果、量化与质化并重的方式进行,提高实习效果。

(二)高校应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逐步建立以幼儿园为基地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幼儿园是实习的基地,也是实习生一日生活的场所。由于高校指导教师有限,实习生实习期间主要接受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高校与幼儿园关系的密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生的实习状况。为了形成实习指导的合力,高校应与幼儿园进行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比如可以与幼儿园一起制定整体的实习体系和实施规划,明确相互间的责任和义务;与幼儿园共同规划学生的实践课程,促进资源共享,同时为实习幼儿园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与协助;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幼儿园为基地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幼儿园承担起辅助实习生成长的主要责任;在具体实施中,高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加强指导教师间的合作,及时了解实习生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专业引领和技能指导。

(三)幼儿园应建立相应的实习指导计划,规范实习指导工作,为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实习开始前,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实习指导委员会,制定实习指导计划,挑选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介绍和分享,还可以为实习生介绍幼儿园和幼儿的情况;在实习的前期,专门为实习生提供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学观摩活动,为实习生提供直观具体的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安排上,根据教学和一日活动组织的难易程度,让实习生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介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增加实习的工作量和难度。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应尊重实习生,清楚实习生的角色和实习任务,为实习生提供指导;同时还要为实习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让其参与到园内各种教科研活动中来,鼓励其与教师、行政人员和保育员座谈,促使其提升自身教研能力。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将实习指导看成自身专业成长的契机,与实习生互相学习、相互对话,利用示范、教学反馈、实践指导、资源支持、适时介入等方式,对实习生进行引导。

(四)实习生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自己培养成为优秀的反思性实践者

实习阶段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的生存、过渡或转换的适应期。〔7〕 实习生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场所、身份、对象、主导活动的变化,需要进行角色转换,确立适应幼儿园文化环境和自身身份地位的行为模式。〔8〕由于相对欠缺教学经验、教育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再加上作息时间调整,实习生面临众多需要适应的问题,他们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和情绪上的波动。Brookfield指出,这种波动显示了个体正在进行明显的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当学习者处在不熟悉同时又向往熟悉的环境中,他们会进两步退一步”,这一过程非常情绪化,因为这“是对学生自尊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当他们在探讨新的困难的知识或技能领域时”。〔9〕

因此,实习生应正视实习中的困难、问题和压力,并将之转变为成长动力,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建设。在实习中,实习生应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他人的角色期待,有效化解角色冲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源,培养自己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并形成一定的职业信念;在与指导教师的交往中,应积极主动地向指导教师请教,请指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现场指点、评价反馈和诊断矫正,听取指导教师的改进建议;可以借助方案设计、实习日记、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思考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性学习、实践性探究、反思性批判等方式建构个人的教育实践理论,提升实践智慧,等等。此外,实习生还应主动与高校指导教师及幼儿园指导教师、实习同伴加强沟通和对话,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ZEICHNER K.The practicum as an occasion for learning to teach〔J〕. South 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14 (2):11-27.

〔2〕ROSEMARY DOBBINS.Student teacher self-esteem in the practicum〔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6,21(2):16-28.

〔3〕FRED A J KORTHAGEN, JOSKESSELS, BOB KOSTER,et al. 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87,48.

〔4〕〔6〕百度百科.适应〔EB/OL〕.〔2009-10-14〕.baike.省略.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

〔7〕邱忆惠.幼教实习生实习经验之研究〔J〕.台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10):352.

〔8〕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27.

〔9〕CALDERHEAD J.The contribution of field experiences to student prima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J〕. In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8,(40):33-49.

An Investigation on Practicing Teacher’s Adapt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Wang Xiang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Abstract】An investigation on 73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y generally adapted well but were weak in practical ability. Such factors are irrelevant for their adaptation condition as class, background of branch of study, practicing grade, co-teacher, willingness in choice of the major, and being single child as well as family background. Instead, adaptation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mong which experience and skill as the cores.

【Keywords】teaching practice; practicing teacher; practicing adaptation

上一篇:2~5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及其与语言能力的关... 下一篇:从准教师的视角反思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