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时间:2022-09-16 02:41:09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取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理性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本文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和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一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或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几乎成了教学设计的依据,其地位不容小觑。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作为教师,对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本节课要学哪些知识,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通俗易懂,难易适度,努力做到两个“明确”。1.用词明确。尽量多使用“会计算”“能讲出”等有具体行为动作的词,尽可能少用“理解”“掌握”等较抽象的词语,这样便于学生把握和检测。2.尺度明确。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有个明确的区分度。

(二)教学目标要具体

我们在拟写教学目标方案时,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行为表现”,变成可观测到的现象。比如“小数的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为:1.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能把分数改成小数。2.会把分米、厘米数改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3.懂得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会把小数改写成分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体、指向性强,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并使之转为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要有梯度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实施应该按照多层次、有梯度的方式推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新授课为例浅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教师将要教学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个农村最普通的事例――换地:“张三家门前有一块李四的长方形地,而在李四家门前有一块张三的平行四边形地。为了干活方便些,他们想交换土地,可是他们又有一个疑问:不知谁的土地大。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了帮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由于这一案例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他们迫切想知道结果,由此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接下来的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的情绪状态下,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铺设了坚实的奠基。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教师要作为一名小组成员参与到他们的合作学习中去,适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合作学习技巧,这是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例如,在口算训练过程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20+450”,很多同学都能很快说出答案,并说出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还有的学生问:“老师,这题究竟有多少种算法?”这时,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并且在各组巡视,点拨学有困难的小组。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多种算法。

(三)合理评价,拓展延伸

课堂上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阐述思维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所得的结论,大多是正确合理的。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反馈评价,对成功、合理之处给予肯定,对于认识的偏差及时指引,让其自我反思、纠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举措

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心理上表现为主动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求知欲强烈。

(一)巧设悬念

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征,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师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生答:2个。师再问: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能不能再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数表示出来呢?生答:不能。师问:那怎么办?该用什么数才能表示它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造成悬念,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趣味活动

教师要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亢奋的心理状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学生认识了■,纸上折了■后,问谁还能折出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其他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很愿意比。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更喜欢数学了。

(三)有趣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练习设计要新鲜、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爱练习的欲望,从而巩固新知。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我设计了一道填单位名称的习题:白天,他坐在高约4( )的椅子上,每节课都能认真听讲,并不时举起面积为1( )的小手,积极发言,受到老师表扬,他开心地露出2( )的小门牙。晚上,他做完功课,走进房间,睡在3( )大的床铺上,不久就进入了梦乡。故事性的练习,使原来枯燥、抽象的面积单位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更容易掌握。

四、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数学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教师都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应采取延迟判断的策略,不要急于评论;对于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思维上的闪光点甚至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更应当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如教学“分桃子”一课时,当学生帮小猴分桃子出现了剩余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猴妈妈时,虽然这不是最终的答案,但我没有置之不理或暗示他坐下,而是表扬他:“你会关心长辈,是懂事的好孩子”。同时又反问他,“这剩下的桃子还能够再分给其他小猴子吗?”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剩余的东西必须分得不够再分”;而且使学生保持了发表见解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我想: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阵称赞的掌声,一句精彩的评价,都会触及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营造宽松愉快的心境,大胆而勇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学论.

[3]袁中学,姜月宝主编.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设计.白山出版社,2000.(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浅谈铅球训练对运动员体能发展的影响以及训练... 下一篇:论如何在娱乐中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