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思想下美国早期文学中的生态描写

时间:2022-09-16 01:47:49

清教思想下美国早期文学中的生态描写

宗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价值观、自然观等,即使今天依然如此。林恩·怀特于1967年发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EcologicalCrisis)一文中说“We continue today to live,as we have livedfor about 1700 years,verylargelyin a context of Christian ofaxioms。”林恩·怀特的这篇文章,把生态危机的矛头指向犹太,基督教。他指出基督教在推动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和对自然的掠夺破坏方面起了根源性作用,还形成了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自然观。对于林恩·怀特的观点,我们不一定完全赞同。神学家莫尔特莫在《创造中的上帝》中认为上帝通过圣灵居住在万物之中,是与万物相互贯通的,所以上帝和自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自然与人类应该和谐相处。但我们可以在考虑生态环境的时候,加入宗教的思考,重新审视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然观以及对西方人的生态观的影响,继承神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识和改变其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

关注神学影响下的生态描写,有利于重新发现和认识神学中的自然观。通过研究生态描写与神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神学通过影响作家及作家群体的自然观进而影响到文学中的生态描写,在这个基础上引导我们辩证考虑神学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美国,神学主要表现为清教思想。1620年,清教思想伴随着“五月花号”和一批清教徒来到美洲。第一批清教徒虽然才登上这块大陆,他们却坚信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把他们送到美洲这块处女地上。他们要把美洲这块荒野之地变成乐园,变成伊甸园,“restore the lost paradise,and build the wilderness into a newGarden of Eden。”但新大陆直到十六世纪才被发现,它是否也和旧大陆一样属于基督教神学的范围里?如果不属于,则清教徒们宣扬的神意就无法成立,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变得不合法,因为早期的开拓者“以神意来使在新大陆的种种政治、经济和宗教的殖民扩张合理化”。所以早期的清教徒积极内化新大陆,使之被纳入基督教神学的范围里。

他们把这块处女地和创世纪的伊甸园相比较,美化这片土地。美化美洲的思想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中的表现是大量自然环境的描写,描绘这块土地的优美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是一个“a promising virgin land”,把其描绘成创世纪的伊甸园。

约翰·史密斯在《新英格兰记》中详细地描绘了美洲的海岸、森林和气候,展现了一个富饶和广阔的新大陆,宛如一个如伊甸园般的花园,后来很多人都是看了这本书,来到美洲。菲利普·弗瑞诺特别热爱新大陆的自然风景,他的很多诗作都着力于刻画自然风景,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流传较广的是《野金银花》,在诗的前两节,诗人被一朵美丽的金银花所吸引,“fair flower,that dost so comedy”,他对它的美赞叹不已,进而又说这一切的美,都是自然的功劳,“bynatures selfinwhitearrayed,shebadethee shunthevulgar eye。”这朵野金银花也可以被看成是未被开发的新大陆,“矫美花卉得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则用以比喻远离旧大陆尘嚣的美洲新大陆,”新大陆的美还隐藏在素装下,没有被发现。约翰·克里夫古尔的作品《来自一个美国农夫的信》里,通过一个美国农夫,向旧大陆介绍美国。美国农夫认为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社会,这里平等、丰饶富足,把美国描绘成人间天堂。蒂莫西·德怀特的抒情组诗《格林菲尔德山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山水风光,让人犹如身处乌托邦的田园中。

还有很多作品尽管在具体描述对象方面有所不同,但讴歌和美化新大陆成为这时期文学的主旋律。这种美化是基于清教徒内化新大陆宣扬清教思想的需要。美化往往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与现实相差甚远。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拓史》中记载了许多人因受不了新大陆的严峻环境或遭到攻击而死去,在《莫尔顿的讲述》中,说早期的清教徒身处“险恶而荒凉的荒野,到处是野兽和野蛮的人。”

清教思想不仅把早期的美国文学吸引到新大陆的风光上,还引导很多作家用神学的思维来观察自然环境、自然中的万物。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大自然的美妙都彰显着上帝的伟大。

诗人安妮·布雷兹特听到蛐蛐的鸣叫,认为这是上帝的象征,是对上帝的赞颂。作为牧师乔纳森·爱德华兹认为自然万物是上帝的化身,可以从自然中感受到上帝,他经常到树林中祈祷,和上帝交谈,甚至他认为能看到“非同寻常”的圣子的荣耀景象。

荒野描写也是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描写的一个特点。当时新大陆还没有被充分开发,有着大片的荒野。所以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描写很多都是关于荒原(或荒野)的描写,未开化的大自然的描写。

荒野描写所依循的荒野观与清教思想密切相关,甚至是来自于清教思想。罗德里克·纳什于1967年发表《荒野与美国精神》(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一文,就是探讨美国人对荒野的态度。美国人的荒野观主要来自于欧洲大陆。而欧洲大陆的荒野观主要来自基督教。在基督教中,荒野往往是作为天堂的对立面出现,意义往往被否定,甚至是被诅咒的。《圣经·创世纪》中说道上帝因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罪而发出诅咒:“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因此,根据这一解释,我们不难得出蛮荒之地是受神诅咒的地方。但犹太,基督又认为荒野是可以过渡到乐园,处于人世与乐园之间,是用来考验上帝选民的中间地带,所以为了到达乐园,就需要开拓、征服荒野。在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荒野观的影响下,清教徒们积极开拓荒野,以建立乐园,把这一切都当成是上帝给予的考验和使命。玛丽·罗兰森在《遇劫记》中将自己被印第安人劫持,看作是教徒经受考验的经历,她经历了劫难之旅,终于使她在“荒野”中领悟了“宁静”,从魔鬼化身的力量中领悟了上帝的神圣。

这种荒野观下的荒野描写,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一方面表现为描绘荒野的险恶、荒凉,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积极宣扬拓荒精神,征服荒野。

威廉·布拉德福在《莫尔顿的讲述》中描绘了早期的清教徒眼中的荒野,他们眼中的荒野是荒凉、险恶的,“由于夏天已经过去,天地间的一切都在他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饱经风霜的景象。而且整个地区都布满了树林和灌木丛,显得十分荒凉和野蛮。”

詹姆斯·库柏把“西部”、“荒野”、“开拓精神”等概念引进美国文学作品,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关于荒野、开拓荒野的。最有名的是《皮袜子故事集》,故事集中的五个故事分别从各个方面来描写对荒野的开拓,例如土地的所有权、残杀印第安人等。库伯在小说中也大量地描写了许多荒野景象。《最后的莫希干人》中开头就描写了一个荒山野林,这里有不可穿越的森林疆界、晶莹的“圣水湖”和急流险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清教思想对于早期文学中的生态描写起到重要甚至是根本性作用。这个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和丰富对美国早期文学的理解,对美国早期文学中的生态描写与清教思想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美国清教思想中的自然观。在清教思想的影响下,早期的开拓者对自然存有热爱之情,部分还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神学中也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尽管这些思想是为了内化新大陆、宣扬宗教教义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清教主义的生态思想与当今的生态思想之间的区别。在神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还是上帝以及上帝的子民——人类,自然只有偶尔显示了上帝的荣光,才被抬到很高的地位,大部分的时候,自然还是处于从属的位置。尤其是荒野,更是受到神学的排斥。所以在神学的影响下,早期的开拓者致力于开发、改变新大陆的样貌,使之变成人类心中的乐园。随着开发程度的加深,尤其是1862年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和美国掀起“西进运动”,这种开发就逐渐演变成生态破坏。早期文学中的生态描写着力于表现开拓新大陆,建立新的伊甸园,在《新英格兰记》中,约翰·史密斯表达了早期的开拓者改变新大陆、建立伊甸园的愿望,“his narrative reveal s the early settlers vision of the newland as something capable of bEing built into a new garden ofEden。”而当今的生态思想是以生态为出发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不再是从属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的共处的关系,人类的建设要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上一篇:谈希腊古瓮颂中的美学思想 下一篇:计划生育村级管理典型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