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9-16 12:59:14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学困生的减少和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自身心理障碍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自我效能感

一、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的概念是相当复杂的,几乎在所有与学困生相关问题的阐述中都要用大量的文字对此进行相关界定。在此也不能例外,本文研究中所指的学困生,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的学困生,以下所出现的“学困生”均指数学的学困生。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要想解决数学学困生向“中等生”、“优等生”的转化,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经常尝试着学业上的失败,导至对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

2、从众心理。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老师同学帮助和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满足固有的思维模式,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作业和提问中很容易接受别人暗示,缺乏自主性,最终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人变的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能大胆的冲破阻力去设想、去探索、去克服困难。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常对客观情况做过分严重的估计,使自己在学习中常感到无名的恐惧。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必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渐渐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不恰当的提高教学要求,超过了学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厌学心理。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三、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从非智力因素方面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浅见。

(一)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但得不到统一的结果,再引导学生用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行验证。这时,有部分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里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二)运用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师应该对学困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每一个学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创造个性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三)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与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用爱心去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注意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四)科学地选取和良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要善于把数学过程衍变为渴望不断探索真理并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要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尽量多给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时空,多给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五)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功能。

作为数学教师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困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同时,还应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定性描述方式,使学困生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还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后,既可以用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分析与诊断学困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缺陷以及数学学习情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通过建立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困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发展历程,目的是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笔者也做好了心理和理论的准备,把理论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学困生转化理论,不断探索和总结。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下一篇:《8的乘法口诀》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