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和他的画学

时间:2022-09-16 12:08:33

摘要: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宋徽宗绝对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在中国绘画史上他却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因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更为关键的是他建立了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美术教育机构一一画学,并为其打造了一套独立的招生、教学体制,画学的出现称得上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一个崭新的起点。

关键词:宋徽宗;画院;画学;美术教育

在绘画史上,宋徽宗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作为皇帝,他于政治无所成就,对绘画却情有独钟。他本人不仅是个画家,而且还是个艺术教育家、画院的创建者和组织者,甚至于常以教授的身份参与画院活动,在其当政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画家。他还把绘画并入科举制度,以画取仕,要求“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在画院的基础上设立了绘画的专业学院――画学,宋国子监画学是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史上惟一国立且属学校性质的专门绘画教育机构。是一个完整的、有系统、有目的地培养绘画人才的皇家绘画学院。宋徽宗创办的画学不仅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和画生待遇,以及寄宿安排等,这在美术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招生制度

作为教学机构,首先就要有一定的招生标准,画学招收学生的时候,无论贵族子弟出身的士流,还是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杂流,只要合格通过太学法的考试,都可以入学。其中也会吸收个别优秀的、有一定艺术成就的画工入学。宋代是个文化大力发展的时期,十分注重画者的文化修养,所以入学考试多为“诗眼”、“摘悉句”为题的命题创作,考校技法的同时,更注重其画作的气韵和内涵。要求“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墨高简为工。”(《宋史・选举志》)宋徽宗作为画题的诗多数是“景”、“趣”兼顾的单句或上下相连的两句,应试者以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求新立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各类杂记中能找出一些有关画学招考的题目及对得魁者作品画境的记载。如一命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获得第一名的画家,最能体会诗意,画一群蜂蝶追逐飞奔的马蹄,得意于马蹄之香。(厉鹗《南宋院画录》)。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自第二者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蓬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邓春《画继》)。这类试题都需要应试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方能深刻体会诗中幽隧的意境,准确把握主题,再以精妙的画技将其表现于画面。这种强调构思奇妙、含蓄的评判规则绝非一般墨守成规的画家所能够达到的。所以虽应试者摩肩接踵于汴道,“多有不合而去者”,而中魁者往往是能用形象艺术语言表达诗中的神趣,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种考试方法虽然是出于上层统治者愉悦玩赏的需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文学化的进程。北宋末,画中表达的还是古人的意境,经南宋入元,逐渐演变为表达画家自己的思想和心境,中国画也由“无我之境”渐变为“有我之境”。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

画学和太学里的其它学科一样,在学校里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了专业实践课、专业创作课和必修文化课,还设有选修课目。专业课按《宋史・选举志》记载说:“‘画学’之业,日佛道、日人物、日山水、日鸟兽、日花竹、日屋木(即界画)”等六个专业。精于绘事的宋徽宗,既是画院的院长,又亲自教授学生。他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即严格又具体,他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课,必须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要求。从实践课反映到创作课上来,他提倡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达到“形似”。宋徽宗在实践课和创作课中,十分注重起稿构图的过程,要求画必有稿样。朱寿铺在《画法大成》里说:“宋画院众工,必先呈稿,然后上真。所画山水、人物、花木、鸟禽种种臻妙。”由于封建社会统治者具有无上权利,宋徽宗在教学过程中不免含有独权意识。在打轮廓或起稿样的环节里,徽宗要求画幅的内容与形式,都能适合他的美学思想,把他的艺术趣味强加给画者。邓椿《画继》载:“上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虽训督如此,而众史以人品之限,所作多泥绳墨,未脱卑凡,殊关圣王教育之意也。”

和历代画家一样,宋徽宗也比较重视名师指导和临摹名画的教法,他不仅亲授其法,而且“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图轴两匣,命中贵押送院以示学人。”大大增加了学生观摩临画的学习机会。由于教法得当,培养了不少当世名家。画院学生王希孟几次把画呈送给宋徽宗,虽然不胜工,但徽宗发现他是可造之材,就亲授其法,不到半年王希孟便画出了名画《千里江山图卷》,当时他才十八岁。宋徽宗以君主身份,如此认真教授、提携画学人才真是难能可贵,而画院教学的显著成果则验证了其教学的成功之面。但作为皇家主办的画院,终归还是统治阶级个人利益至上的产物,其办学思想不免狭隘。导致画院创作出现一些富贵、纤巧、过于细腻、追求浮华形式、思想内容贫乏的绘画作品。以少数人的喜爱引导绘画艺术终归会将艺术陷于一定的程式化而不能海纳百川,形成百花争艳的态势。

在必修文化课一环,“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意,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使学生掌握字的正确发音,明白、理解诗文的涵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选取的章句,领会其中的奥妙与韵味,最后采用适当的绘画形式表达出诗境。达到“诗画一律”,这与文人画取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要求画学生会书写篆字,认为书写篆字可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法,这也与文人画“书画相通”的观点达成一致。这样的文化课设置就使画院学生区别了一般的画工、画匠,文化的介入,也使绘画从单纯的工匠技法上升到一个艺术层面,不仅提高了画者的地位,也使绘画婷立于高雅之列。直到今天,文化课的传授依然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发展,如何能使两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已经成为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焦点。

三、升迁制度

画学生在画学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年级设置和升级制度,和太学规定基本一致,其学制班次分成三舍三等,初入学的为外舍,外舍学完后可通过考试升入内舍,再通过考试由内舍升为上舍。每个月私试一次,私试只是相当于平时的考察,不属于升级之列,题目一般都由教师出。公试和舍试属于晋级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学院公试后,凡外设生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参酌其人品、才能和平时的表现,才可以升入内舍。隔年举行舍试一次,凡内舍生是优、平二等的,同样参酌其人品和才能,方能升入上舍生。画院举行舍试之后,将上舍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就可以命官了,中等的上舍生,可免礼部试,下等上舍生免解试。公试和舍试的题目都由主考官来出,其考题和入学时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一致,也是从古诗中选出佳句来命题考试。升迁制度的设立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画学生学习效果设立了一个评判的准则。

四、画学生的待遇

宋代画院对画者的待遇比较好,尤其是宋徽宗,对画人的待遇尤为优异。邓椿《画继》卷十云:“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中略)又他局工匠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直勘旁支给,不以众工待也,睿思殿日命侍诏一人能杂画者宿值,以备不测宣唤,他局皆无之也。”给予画者如此优越的待遇,当然是统治阶级出于笼络画者为其服务,满足其政治需要和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画家地位的提升,尤其是经济待遇上的提高,可以使他们能够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精研绘画,得以快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和文化修养,有助于培育优秀的人才。同时画者待遇的提高也有利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普及与发扬,对于提高全民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他者的凝视 下一篇:《老人与海》中硬汉形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