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护理

时间:2022-09-16 12:04:22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护理

【摘要】目的 对临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本院10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给予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3~0.5 mg。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进行急救后,给予有效护理。结果 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方法,10例患者中,均在15min之内明显好转。结论 使用肾上腺素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在临床治疗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方面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青霉素 过敏性休克 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53-02

过敏性休克为过敏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物质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反应。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后,出现某已组织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临床以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其中以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最多。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过敏性休克的临床急救与护理工作对患者预后十分关键,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方法作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近年来10例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2~64岁,平均35.1岁;肌肉注射者8例,静脉注射者2例;病因中呼吸系统感染者7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消化系统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做皮肤过敏试验,但均为阴性。10例患者在皮试阴性后给予青霉素治疗,发生过敏反应时间为3~10mi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冷汗、烦躁、昏迷等症状,及时给予抢救和相关护理。

1.2 抢救与护理方法

1.2.1 抢救方法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立即给予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1%)0.3~0.5 mg,对症状不缓解的患者每10~15min重复注射一次;同时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20mg。呼吸困难者给予人工呼吸、吸氧,对喉头发生水肿引起窒息的患者及时给予气管切开;对于低血压的患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补充血容量,主要采用右旋糖酐溶液;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及时给予心脏按压。

1.2.2 护理方法 (1)立即停用青霉素,更换新的输液器,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进行急救处理。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和躯干均抬高15度左右,下肢抬高25度左右,注意患者的保暖和安静,尽量避免搬动患者,动作要轻柔;(2)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引起喉头水肿的患者应注意头部略向后仰,清除口中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无阻塞。对使用肾上腺素和激素治疗后呼吸道阻塞症状加重者应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切开,为了避免脑部缺氧,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供养浓度为40%左右,开始时给予纯氧供应,不断调整吸入浓度,使氧分压保持在9.31kPa(70mmHg)左右,如果患者仍然缺氧,应及时建立人工机械通气或间歇人工辅助通气[1];(3)休克会引起血容量的不足,应注意保持患者血容量的充足,进行适当补液处理,注意输液速度以免超过患者的心脏耐受范围;(4)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经治疗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如颜色、斑疹、温度等,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持续有喘憋声音,观察患者的意识、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情况,如患者情绪由烦躁转为平静则提示病情出现好转。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循环、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及时了解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和体内代谢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措施;(5)停留尿管,做好出入量的记录,扩容的有效指标是使尿量维持在30ml/h以上,若患者尿量

2 结果

本组10例患者经以上积极抢救护理后均成功救治,无死亡病例,好转时间为3~15min,平均7.2min;患者好转后均给予讲解过敏性休克相关预防和救治知识,指导患者提高警惕,以免重复发生。

3 讨论

过敏性休克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近年来青霉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青霉素过敏发生率大为增加,由于个体差异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使患者细胞内组织蛋白分解酶系统激活,细胞内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和水解,释放出具有活性的产物,促使血管内皮细胞渗透性增加,并产生大量的血清毒素、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这些物质又可以成为刺激蛋白分解酶系统激活的物质,从而造成持续不断的循环,造成血浆向组织间渗漏,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从而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对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和相关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对患者预后转归具有决定性意义。临床对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通常采取注射肾上腺素和激素的方法进行抢救,应用及时常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肾上腺素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α受体、β受体,可以兴奋心脏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同时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同时肾上腺素能够促使皮肤、黏膜、结合膜等组织的血管收缩、血液回流以增加其他重要脏器和脑部的血液供应,改变由过敏性休克引起的低血容量症状;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具有良好的抗过敏和血管收缩作用,可以用来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症状。由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往往病情较重、转变快,在治疗时需配合必要的护理工作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救治效果。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休克、低血容量、呼吸不通畅等临床表现应加以护理纠正,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不利情况加以报告,与医生齐心协力进行救治,才能够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黄春芳,陈细妹,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27):128-130.

[2] 牛素贤,过敏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17):67-68.

上一篇:小儿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12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