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发展与本土化探索

时间:2022-09-16 10:55:11

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发展与本土化探索

摘要:现代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开始增大,职业倦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比国外研究现状,分析职业倦怠本土化探索状况,发现本土化探索进程中的不足,为形成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业倦怠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职业倦怠;缘起;发展;本土化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发展对人们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任的各职业工作者肩上的担子也就越来越重。然而,在社会大众将严格而又广泛的要求和期待加注在各职业工作者身上,社会又不能在这种压力下给予相应的工作回报的时候,通常会导致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个人成就感降低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也就是职业倦怠的出现。

1 职业倦怠的缘起

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小说的出版在美国引起轰动,作家格林尼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对工作极度倦怠,丧失理想和激情,逃往非洲原始丛林。这个文学上的典型倦怠者形象,引起当时很多同样准备逃避工作的人的共鸣。从此,“burnout”(燃尽)一词进人了人们的视野。

美国是最早研究倦怠的国家,职业倦怠之父、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3年发表的文章对他人及自身经历的情感空虚及动机、责任的丧失过程进行了直接阐述,他给予这一过程一个很通俗的描述:燃尽、倦怠、枯竭,原意是表示长期滥用药物的结果。①这种现象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注意,如加拿大和英国。

我国最早是通过港台的心理咨询理论书籍引进,才开始接触燃尽一词。李茂兴翻译的吉拉德的《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中,燃尽用来界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情感、能量等丧失的状态,被译成耗竭,也就是认为自己是麻木、很厌烦、感觉被掏空,工作开始变得失去意义、变成机械化的例行公事,还认为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和成效等等。我国现在有许多人将也燃尽认同为“枯竭”。

2职业倦怠的发展

通过过去30多年的研究,人们分析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并将个人的压力维度放到与工作相关这样一个更全面的情境中。近年来,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工作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模型。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些倦怠观点,如社会-文化-历史倦怠观、环境论倦怠观、资源论倦怠观、精神分析的倦怠观、存在主义的倦怠观及行为主义的倦怠观等。同时人们开始分析倦怠的对立面,即投入(engagement)。“投入”的研究对人们干预并缓解工作倦怠有极大帮助。

2.1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研究

在国际上,职业倦怠领域研究主要使用的测量方法一般分为两类:问卷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在1982年联手开发了“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3MBI是在其后的 20年中职业倦怠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问卷。MBI在面世之后得到了学术界最为广泛的应用和检验,已经被证明了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再测信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判别效度等等。1981年以色列心理学家Pines和Aronson开发了“倦怠测量表(Burnout Measure,BM)”。4与MBI不同,BM的适用范围更广,它既可以测量服务行业,也可以适用于其它行业。BM是除MBI外被使用最多的自陈量表,它比较侧重于生理、心理能量及情绪方面的衰退和枯竭。

除了问卷测量法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会使用一些更为客观的方法来测量倦怠程度。例如,倦怠会有生理上的表现,因此从生理方面进行客观测量也是可行的。

2.3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中,相关研究主要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和环境影响两个方面。个人特质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因素、个人的梦想、希望、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而环境影响则包括社会支持、职业期望、工作满意度、工作回报、特定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等方面。

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处于危机情境的情况下,得到的来自于不同群体的帮助和关心就支持的类型而言,Sarros发现:实际支持(比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比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倦怠更有效。Zellars等检查了4种不同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作用,结果表明:有些类型的情感性社会支持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而有些却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Streepy的研究则认为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为负相关,也就是工作满意度越高者,其职业倦怠感越低。Mechteld R.M.Visseretal对荷兰医务工作者的研究发现高工作压力和低工作满意度是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也就是说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是职业倦怠的两个重要预测因素。

Segmour Sarason以特定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作为影响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Sarason看来,倦怠并不仅仅个体内的一种特性,而是整个社会属性反映在单个个体身上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特性。Farber也指出,在西方社会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这使人们在社会团体中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从本质上来看,也妨碍了一种团体心理感乃至是同事支持系统的形成。同时,这种观念使得个人对团体事物变得漠不关心,也变得不情愿对他人表示关心,显示了一种不坚定的自我感。

3职业倦怠的本土化探索

中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化经济过渡的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组织变革速率加快,职业不稳定感加剧,使得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因而职业倦怠概念的引入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3.1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本土化探索

我国部分学者为了研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职业倦怠现象,对西方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工作。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开发编制了适合中国本土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EBI(Educators Burnout Inventory)。EBI沿用了MBI的三个维度。考虑到MBI三个维度的问题目数相差较大,且国外量表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不合适的情况,适当增减了题目,最终修订编制的EBI共30题。EBI的信度、效度指标都达到了所需要求。

李永鑫开发的CBMI(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是适用于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倦怠问卷。李永鑫在参考MBI的基础上,以我国不同职业的实际情况为着手点,编制成CBMI量表。CBMI职业倦怠问卷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基本上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CBMI职业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清晰,因素项目含义清晰、可解释性强,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小于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这也表明量表具有良性的效度。

从以上文献研究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研究中由于接触时间短、研究基础薄弱、可利用资源缺乏等原因,我国在对职业倦怠的本土化探索远不及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首先,在对职业倦怠定义的研究中,国外研究相对全面、系统、深入,不仅有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这一静态视角对职业倦怠进行的界定,还有突出了职业倦怠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从动态角度对职业倦怠的界定。其次,在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本土化探索中,国内研究中基本上是在实用MBI量表进行测量职业倦怠。虽然有很多学者针对国情进行了MBI量表的本土化编制,但是,研究方法还是太过单一。最后,在对影响职业倦怠因素的研究中,国外研究更加广泛,全面。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文献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例如,进一步加大职业倦怠定义的本土化研究,编制本土化的研究工具,丰富本土化的研究途径,形成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业倦怠理论等等,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 (7):96一99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上一篇:浅谈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 下一篇:“怕什么来什么”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