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是温柔的阿姨,凶凶的妈妈

时间:2022-09-16 07:22:33

逛英雄山文化市场,瞥见了“最家长”杂志,大概翻了翻,感觉不错,就领回家,一口气看完后,就放桌子上做饭去了。正忙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突然拿着杂志走过来,喊着“妈妈,妈妈,你快看这个!”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看,原来是《别对孩子凶巴巴》,我立即心虚地说已经看了。女儿嘟起小嘴强调:以后不许对我凶巴巴了!她又翻到《被爸妈揍掉的“公主病”》那页,她小时候也喜欢撒娇,尤其喜欢和我一起睡,却被我无情拒绝了。这下她可找到靠山了,我乖乖听她数落,心里巨汗!

我决定洗心革面做个好妈妈。

奇怪的是,别人家的孩子都说我这个阿姨有爱心有耐心,可对女儿,总是温柔不起来。打过女儿数次,训斥就更别提了。即便我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可当她顽皮、不听话,尤其是哭闹时,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都顾不得了。

多买了几期“最家长”看,我慢慢明白了它的用意:希望家长能去寻找自己亲子关系中的症结,探究自己成长的历程,从而更好地养育自己、养育孩子。

我开始分析自己的怪现象。对别人家的孩子,我带着“面具”,出于尊重和礼貌,做个“温柔的阿姨”不算难。

可面对自家孩子,撕掉“面具”,丢掉“教养”,情绪就裸地发泄出来了。听我妈说,小时候就她打我,理由是一听见我哭闹她就特别烦。我妈是40后,姥娘生下五女一男,舅舅出生最晚。因一直没有儿子,经常酗酒且脾气暴躁的姥爷对姥娘动辄就打,对女儿们自然也没有好声气。姥娘属于粗线条的人,尚能承受住这一切,但对女儿们就缺少了温柔细腻的关爱之情。

当自己生下了女孩,尽管丈夫喜爱,我妈仍会本能地在我哭闹时产生嫌恶之情;同样,尽管我一直喜欢女孩,尽管我读过育儿书知道该怎么去爱孩子,可在女儿哭闹时,我会变得莫名其妙地愤怒,发了脾气,又后悔不已……

年过七旬的妈数落我时,会说:你姥娘从来没对我这样好过,看我为你做了多少事啊!这和我对女儿说的话其实如出一辙:妈妈宁可不工作也陪着你,你怎么不争气呢?在与女儿的关系中,我一直在模仿童年时我妈对我的态度。一身冷汗!

我决心扭转这一局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受类似情景刺激就会条件反射地发脾气。但再难,也值得努力。我告诉女儿再也不会打她,请她做监督给我打分。开始尝试写作,作为疏解内心情结的途径,稀释原生家庭带来的莫名焦虑。经常与老公谈论女儿的美好点滴,强化女儿的正面印象。与别的家长交流,发现自己所面临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同样也是别的家长面临的问题时,对孩子也就能持宽厚态度了。当然,经常看“最家长”,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提醒。

女儿说我确实进步很大。不仅如此,和我老妈的关系也好了很多,原谅我的妈妈,处理好和她的关系,我才能真正从家庭恶性循环的链条当中断下来。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最家长”啊!

上一篇:家长对工作不抱怨,孩子才不抱怨上学 下一篇:从一本书发现中国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