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题设计策略

时间:2022-09-16 06:03:00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题设计策略

摘要: 预习不仅是学生的独立活动,而且是教师有计划教学的开始。只有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创造性设计语文预习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预习题 设计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起预习,许多人都认为就是读读课文,或者把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读对、会认、会写。大多数老师检查预习的手段也比较单一,仅限于课堂上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从预习效果来看,这样的预习往往浮于表面。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的预习。”预习不仅是学生的独立活动,而且是教师有计划教学的开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让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做到切实有效,设计好语文预习题是重要的一环。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高年级语文预习题设计的策略。

一、以本为本——关注课后习题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的生字新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课文,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漫游一番,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形成对课文的总的印象,这样就能为课堂上深入学习、理解课好铺垫。因此,我们必须以本为本,特别是关注课文后面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大多就是文章的要点所在。

例如:六年级《烟台的海》一文,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根据习题与文章要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预习题:①文中写了几个季节烟台的海?②哪一个季节烟台的海写得最具体、最生动?③文中写烟台的海四季景观,为什么还要写人呢?第一道预习题意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第二道预习题则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第三道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本文写作上的特点。通过这一组预习题,大多数学生就能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了学习要点,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再如:《卢沟桥烽火》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根据习题要点,我设计了以下预习题:①找出“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②课文写了敌我双方哪些变现?作者写敌我双方用词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一组预习题,促进了学生的有效预习,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墙壁就打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二、温故知新——关注新旧联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适当地联系旧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揭示新旧知识的异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旧知,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和发展。在预习题的设计中,注重新旧联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寓言故事《螳螂捕蝉》之前,我考虑到学生学过了一些类似的寓言故事,虽然不同年级学习寓言故事的要求不同,但是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于是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预习题:“回忆以前所学的寓言故事,想一想以前学的和现在这篇文章表达上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学生首先回忆一些寓言故事的梗概和蕴含的道理,然后再来仔细思考这篇寓言故事中的写作特点。这样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初步感受到了新课文的写法,一举两得。

再如《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题:翻阅资料,回忆旧知,演讲稿有哪些特点呢?同时阅读《陶校长的演讲》。在复习陶校长的“每天四问”的过程中,重温演讲的特点和魅力,既要摆出观点,又要摆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的预习,有效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掌握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乐在其中——关注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预习题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如何在预习阶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多样化的预习题,可以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所学课文充满学习期待,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的预习题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学习优美的诗歌散文,可以让学生交一份“朗读作业”,利用复读机等设备录下自己为课文所配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音律美;学习《草原》,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草原的风景图画,做一次“剪贴作业”,为进一步学习、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做铺垫;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让学生读读冰心老人的《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感受一下这位世纪老人对祖国少年深切的关怀;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观察身边奇特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们翻看《上下五千年》,找找让人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写写自己感想……形式不一的预习,改变了以往预习的机械和繁琐,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写写中,渐渐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具体落实到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预习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一些学困生而言,要完成所有语文预习题,要求偏高,可对一些学习优秀生来说,要求又偏低。于是,我对预习作业进行分层,允许部分学生自主选择预习题,甚至自创预习题。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语文预习题应该是有所区别。比如,预习《詹天佑》有三项预习要求: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会给生字组词;②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③查阅资料,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学困生可以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学习优秀生要完成三项内容并自创预习题给予表扬。这样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依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预习题还可以分为基础类、发展类、提升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内容的预习作业。学困生,他们最需要的是夯实基础知识,可以选择“基础类”预习题,如抄写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摘抄精彩语句等。大多数学生可以选择“发展类”预习题,比如弄清生字新词在文中的含义,读课文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那些优秀生,可以选择“提升类”预习题,比如在课文中写感悟,收集资料,拓展阅读。不同层次的预习都要根据预习要求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及督促的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步,语文预习题的设计是完成语文预习任务的重要一环。只有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创造性地设计语文预习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上一篇:语感训练:一个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目标 下一篇: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