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区域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时间:2022-09-16 05:06:31

调节区域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区域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促使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扩大、协调区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在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政策采取的是一种追求平衡发展的公平导向型模式。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和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国家相应调整了区域政策,采取了效率导向型模式,确定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以沿海带动内地的新思路。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效率导向型区域政策的实施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成长的过程中,也带来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协调。为此,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又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方略。时至今日,我国区域政策已经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空间发展格局。

回顾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历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是统一的。然而,一般来讲,效率和公平是相互消长的,更大的效率是以牺牲更多的平等为代价的,更多的平等所增加的好处是以牺牲更大的效率为代价的。那么,我国区域政策应当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呢?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调节区域政策,最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将翻开我国区域政策的新篇章:既关注效率,明确了主体功能区、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兼顾公平,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将对规范我国空间开发秩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区域政策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应在现有基础上,树立三大理念:一是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条件同质化的理念。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政府可用于开发的财力大增,已具备让所有国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条件的同质化,缩小公共服务、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不仅为解决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保障,而且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形成,以及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二是树立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的理念。我国应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空间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原则,划分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以有效发挥区域协调功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三是树立发展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的理念。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如美国、英国、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创造了本国2/3以上的财富,依靠其增长极的作用,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占全国的比重达18.6%,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视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增长极,更有利于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 下一篇: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