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灵魂歌者的生命顿悟

时间:2022-09-16 04:49:30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沉寂已久的朱哲琴正在筹备一张全新的音乐专辑。

如今的唱片市场并不似从前,现任恒大音乐总经理的宋柯一度转念去卖烤鸭,许多久未发片的歌手开始参加音乐竞演节目来提升人气。朱哲琴本人也并不奢望她的新专辑能像1995年的《阿姐鼓》那样狂销300万张,卖到全球56个国家。

这张专辑制作得并不容易。2013年初,为给专辑拍摄MV,朱哲琴带着团队深入珠穆朗玛峰,遭遇风雪,一时牵动人心无数。好在十多个小时之后,朱哲琴重新在微博上发声:“平安,勿念,感恩,合十!”

这张专辑是朱哲琴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亲善大使的身份,发起的“世界看见”项目民族音乐采集之旅的重要成果。“世界看见”项目从2009年1月启动,这也意味着这张专辑已经进入第四个制作年头。

和早年间MV里那个孤独空灵的身影不同,近几年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时,朱哲琴大多数时间都会和一群伙伴在一起,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演唱的时候,她的身旁会站着乐队和原生态歌手。出现在当代设计论坛的时候,她的身旁坐的则是家具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讨论着民族艺术设计理念及发展方向。

这种变化是有迹可循的,细心的80后歌迷徐子凌在2011年追看选秀节目“花儿朵朵”时,就惊喜地发现朱哲琴坐在评委席上,“她的造型和妆容跟以前看起来有好大的差别。”徐子凌还记得在《阿姐鼓》的MV里,朱哲琴披着长发,穿着繁复的藏族服装。而再度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朱哲琴把头发整齐地挽成发髻,一身简洁的白衣,“她这几年一直都是这样素雅的形象。”

“素雅意味着一个更开放的状态。”朱哲琴的经纪人依兰这样解读。只有朱哲琴自己知道,她的生命中曾经历过怎样斑斓的变化,使得当下的她愿意把自己的世界打开,把更多愿意传播和推广民族音乐和文化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改变生命的旅行

在中国当代乐坛,朱哲琴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1990年的青歌赛,她唱的是一首关于环保主题的歌曲,也就是日后红遍大江南北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大多数评委都昏昏欲睡,等朱哲琴张口时,大家又醒过来了。

拿着青歌赛银奖的成绩,朱哲琴不甘做一个茶座歌手,她去了四川,在那里接受何训田对她的专业训练。很快,她以《阿姐鼓》《央金玛》等带有浓郁气质的歌曲震撼歌坛。从广州到北京再到四川、的旅行,让朱哲琴感受到,“人除了物质之外,精神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在,精神变成了可见、可触摸的东西。”

在事业巅峰的时候,她选择了出走。“小时候我觉得,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想看看它是什么样的,六岁时我就跟自己说我要环游世界。”2003年,她作为外景主持人,跟着凤凰卫视制作了一系列走进非洲的纪录片,去到了十几个非洲国家。头一天还在地下4000米的矿井,第二天又爬上乞力马扎罗雪山。然而对于朱哲琴来说,2005年的印度之行才是真正改变她一生的旅行。

到印度不久,朱哲琴约好了朋友在瓦纳那西见面,那天清晨,她早早地来到恒河边,金色的太阳刚刚升起,信徒在河中沐浴,不远处还有被印度人视为“圣物”的牛群。朱哲琴心情悠然,并没有意识到她即将迎来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一击”。

在等待中,朱哲琴漫步经过恒河边的火葬台。这里刚刚做完了火葬,她沿着潮湿的小路慢慢走近,火葬师在一堆燃烧的圆木中轻轻一搅,一个冬瓜型的躯体在柴火中滚了出来,剩下的全是灰烬。朱哲琴当场惊叫出来。

她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眼前看到的一切:“天哪,原来一个人这样就没了――生命竟是如此卑微。哪怕是帝王将相,最后都会化为腐朽的东西。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我活着干吗?”

在,朱哲琴也曾经见过天葬,但那种神圣的仪式感,让她更多感受到的是来自生命伟大的张力。而恒河边的火葬,却让她难以接受。“人有时候觉得做不成一件事,对你打击很大。但是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对于生命都彻底打击了,我从来没有试过这样。”

朱哲琴对此反应强烈,“这对于我而言意味着精神的崩溃”。她匆忙回到宾馆收拾行李,几乎是逃一般地请司机师傅把她载到菩提伽耶的佛学院。一个星期之内,她完全吃不下任何东西,“每天弯着腰,呕吐不止。”

“我很少这样。一般没有什么事儿能难倒我,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而且我自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意义’,从来没有觉得无聊或者无事可干,我从来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怕干不过来,就怕没时间,或者做不好。所以这个事件对我是摧毁的打击。”

等到了德里,七天没吃东西的朱哲琴已经变得骨瘦如柴。她在电话里告诉朋友自己很不舒服,于是朋友很体贴地为她准备了一份白水煮的蔬菜。这碗蔬菜让朱哲琴心生感激,舒服了许多。两天后她带着逃离的心情飞回北京。就在首都国际机场,要下飞机的时候,阳光灿烂,照耀着机身,朱哲琴突然豁然开朗。

“那一刻,我突然知道,我的生命要什么,从现在开始我要快乐。原来的我也是很乐观的,但终极角度是悲哀的,因为到最后什么东西都要失去。但是我现在不这么看,我觉得我很能接受世界的这种构成,有始有终,有衰老,也有青春绽放,所有的过程都很好。哪怕经历一件很难过、坎坷、缺失的事情,也是组成生命的每时每刻,也要珍惜和接受,用对的眼光看待。”

“其次是不虚度。生命如此渺小,我们既然来了,还得值回票价。生命在于创造,如果一个人在他生活的周围,种下了一棵树,看着它慢慢长大,可以看到绿色,看到它慢慢开出花朵,可以给周围的人乘凉,让那么多人愉悦过,哪怕仅仅有一秒钟,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留下来的东西。”

“你要在活着的时候创造价值。而不是我们的肉体,在活着的时候戴了多少金戒指,吃了多少豪华晚宴,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过程,我们的肉体也是一个过程。我看到的存在,是那些平凡、短暂、渺小的生命创造的东西,比如爱迪生创造了电灯,让这么多人拥有了光明,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价值,我突然感觉到生命特别伟大、光彩夺目的一面。我觉得那个时刻,那次旅行改变了我的人生。”

“过去的我很注意保护自我,不让外面的世界侵扰。但是现在我反而要打开,考虑如何融入到世界,愿意把生命分享给这个世界。一个人应该经历这些,才能完整他的生命。”

不久之后,她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世界看见”项目的邀请,全身心投入保护民族音乐和手工艺的亲善行动中来。

理性的艺术家

在北京东三环的工作室中,朱哲琴的忙碌是从上午九、十点钟开始的,她要和团队的工作人员开会,安排接下来跟合作伙伴的会议,中午出去见朋友,下午去录音棚排练,晚上还要回到工作室确认一天的工作进展,并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常常在工作室把Email发出去时,已经是半夜了。

和朱哲琴成为正式的工作伙伴之前,在依兰的想象中,朱哲琴应该是一个偏于感性的人,但工作中朱哲琴理性的一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她是个艺术家,但因为她游历世界,见识很广,没有经历过所谓职业性的固化思考,她反而能从一个事物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

朱哲琴对品质的把控严苛到了极点,哪怕做一个简单的表格,她也不允许工作室拿出粗糙的东西来。而工作室的项目操作中,常常是几个项目同时穿行。来工作室之前,依兰认为自己已经有很好的项目管理经验,但是在采集之旅、巡演、策展、专辑录制等平行进行的巨大工作量中,她还是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刚过来的第一年,瘦了十几斤。”

从2010年到2012年,朱哲琴不仅完成了“世界听见”“世界看见”的音乐及手工艺采集之旅,进行了六个城市的音乐巡演,还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手工艺成果展览,组织了多场当代设计论坛。常常是上一秒钟她还在舞台上表演,下一秒钟就在台下与依兰核对预算。

“我从其中能看到一个艺术家质变的过程,她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本身带有逻辑性的部分,再加上每一件事情她都真正投入其中,开发了自己的理性部分。我也在跟她工作的过程中,把身上一些固化的思维打开,更能看到自己身上人性的那部分东西。”依兰说。

从《诗经》、民歌到国际舞台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木叶轻轻吹奏,清泉汩汩滴下,在少数民族歌手明澈的和声里,朱哲琴踏歌而唱,意境清远。台下的德国观众几乎忘记身处在自己国家的剧院里,而是被朱哲琴的歌声带到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山寨中。

演出内容都是来自“世界看见”民族音乐之旅的采集。朱哲琴的理念很笃定,她想把民族音乐最原生态的部分,以现代的方式重新编排演绎。她不愿意把这些歌声原样从民间移植到舞台,像文物一样陈列出来,而是用当代的、新鲜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方法,去装点民族音乐,使其更具有现代气质,更利于被大众接受。

正因为游走了世界很多地方,朱哲琴才能体会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存在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朱哲琴的目光和创作方向一直是在民族文化的血脉基础上发展的。作为歌者的朱哲琴非常热爱文化,她让世界听到了喜马拉雅高原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精神和力量,很多人因为《阿姐鼓》这首歌去了。

在国外,她也接触过不少的西方音乐形式,拜访过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但是我不是他们,我做不成,也没有志向去做他们的东西。”

当她在白金汉宫徜徉时,脑海中浮现的反而是故宫的红墙,“这种颜色的伟大是无与伦比的。”“我在国外的十年里,每一个时刻,都在告诉我,我们的文化是那么的美,那么珍贵。为什么我们冷落它那么久,就像你身边有一个美丽的人,美丽的花园,你从来没发现,却在全世界到处寻找。”

在新作《月出》这首歌中,除了木叶和水滴的声音,还融入了许多电子音乐的元素。曲作者吕佳佳在一段原创音乐之外,使用的其他素材一段来自苗族民歌,另外一段来自侗族大歌。

唱词是吕佳佳的老公、导演乌尔善建议的,“你不妨从《诗经》中找找灵感。”她一下子找到了《月出》,原来的这首苗族歌曲表达的主题是思念,跟《月出》的意境不谋而合。这种融合,让朱哲琴的音乐呈现出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气质。

“我们的方向就是去大胆碰撞、尝试,因为民族音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特别需要这种碰撞和发展。”朱哲琴对于文化这一概念有自己的见解,“所谓的文化,就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所共同参与、创造、有延续性的东西。文化不会是在一个真空保温箱里面,真正强大的文化,是让后人能沿袭这种脉络不断地成长。”

跨界的圆融

这些,还不是朱哲琴思考的全部。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我只是站在地图的一角,而现在,整个地图都在我的脚下铺陈开来。”在音乐采集之旅结束之后,她又邀请了许多当代新锐设计师和她一同踏上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旅行归来,设计师们分别根据采风中得到的灵感创作出极具现代气质的作品。

来自台湾的设计师陶大宇,在朱哲琴的邀请下,欣然参加了“世界看见”手工艺寻访之旅。在探访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之后,他设计出一组全新的黑陶产品,广受好评。自称“手艺人”的家具设计师朱小杰,也在寻访之旅后创作出了信仰家具系列、“瓯江水鸟”等作品。

在与这些设计师的跨界交流中,朱哲琴的思想变得更加通透、圆融,“民族手工艺是一个很深邃的载体,不只是审美上的价值,同时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物种的记忆、思维逻辑,但是它确实落地为最最入世的东西,通过使用,融进情感和美学,更人性、更真实、更生活。”

朱哲琴的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甚至在刚认识不久,她有天半夜给吕佳佳打电话,劝她改回自己的蒙古族名字“蒙柯卓兰”,她说得很诚恳,“吕佳佳这个名字跟你本人太不像了。”

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借由“世界看见”项目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有更多有志于推广民族文化的人从中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中国民族文化是一个很长线的东西,不是几个人在几年内就能解决的一个事情,我们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希望尽量开出好头,需要一代代的人去继承、推动它。”她还打算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少数民族当地选拔出四百名民族音乐和手工艺的传承人,每人负责带五名徒弟,避免传统技艺的断裂。

她的视野和愿景变得更为开阔。今年9月,朱哲琴作为发起人,将带领的多位设计师及他们的设计作品奔赴米兰设计周,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我非常期望以后‘世界看见’在未来能持续把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这条路推动到另外一个高度,这是时代之需。中国的崛起,在过去三十年是靠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来铸造的,未来我认为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现它的创造,分享中国的智慧。”

在时间中清澈

朱哲琴坦言,“人到40岁的时候已经活得挺够了”。

她的意思是,0至40岁是每个人自我形成的过程,如同一块海绵,吸纳这个世界的光、热、能量、氧气、知识、经验,慢慢长大,经历了从无知到自我的塑造;从学习到自己能够去创造,去承担,去完成;从什么都是独自一人,到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分享??“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太多东西,拿到了太多世界给我的经验和经历,我也算是一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对世界没有太多抱怨。”

朱哲琴开始喜欢“清澈”这个词,她所指的“清澈”并非孩童时期,而是变化发展的生命过程。“你看到奥黛丽・赫本,你看到她70岁时眼睛里散发的那种孩童般的天真和清澈的时候,你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她活过,她衰老,但是她保持某种东西,这样的东西是真实、有力量、有深度和参照价值的。没有人能在真空中逃脱出时间。但如何去经历这个时间,得到滋养和优化,是这个时代共同的话题。”

看上去,属于朱哲琴创造阶段的生命历程,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彼得巴菲特:“美国最知名富二代”寻找自我之旅 下一篇:皮埃尔·卡蓝默 无回馈的财富积累将导致道德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