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的课堂效应

时间:2022-09-16 04:19:22

“20+15+10”的课堂效应

应试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常常是“驯兽式”的教法。教师给学生注音、释词、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甚至告诉学生课后练习题的答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以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新课标后我实行了“20+15+10”的课堂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的“20+15+10”的教学法,就是一节课45分钟,学生读课文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分析解决问题15分钟,留给学生10分钟,让他们自己支配。

实践证明“20+15+10”的教学法能产生如下效应:

一、学生认识到了多读的重要性,掌握了几种读书的方法――熟读、活读、精读

张载说“学则须疑”,而疑作用于读书。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牵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还有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时,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前人的这些论述和实践都深刻地阐明了多读的重要性。所以每授新课,除课外预习外,课堂上我还要让学生读20分钟的课文。这样以后,学生才能大胆设疑,才能疑在重点上,疑在难点上,疑在语言文字上。相反,课堂上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甚至有的学生一遍也没有读完,教师就让学生设疑,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就代替学生思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一套问题,让学生沿着他的思路去思索,这种教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这样的“要我学”是被动的。

读书的方法因文章而异。像诗歌、散文、文言文,我就让学生“熟读”,读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成诵积累。像小说、戏剧,我就让学生“活读”,就如矛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所说:“应当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人生活中去看。”抓住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咀嚼消化,自然就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就让学生“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多揣摩、多体会,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即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顺序、线索,说明的对象及特征、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三要素、论证方法。现在,学生拿到文章,不待指点,确定体裁后便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去读了,有的学生说:“读书就是与作者交朋友,与书中的人物谈心。读的书越多,知心的朋友就越多。”

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读课文后,教师利用1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出眼前困扰他们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认真分析,比较难的问题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向交流,这样在不变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在同龄人之间权威因素较少,每个学生都不会产生消极等待或依赖别人的思维惰性,都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存,很快就悟出了问题的实质。这种“自读、自疑、讨论法”取代了以往那种“驯兽式”的活动,把“讲堂”变“学堂”,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了百家争鸣的园地,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已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扫过去那种沉闷、乏味的气氛,体现了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

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一节课最后10分钟留给学生自己支配,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可以谈谈学了本文的收获,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课外拾贝。虽然只有10分钟,但往往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苦恼,又能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个学生说:“老师留10分钟让我们谈自己的课外拾贝,不多看书报、杂志是不行的,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现在不同以往了,课余时间打打闹闹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的学生主动翻阅报刊,有的学生自觉看《名人言集》,有的学生看古今小说、戏剧……内容丰富多彩,姿态各异。假如我是丹青能手,定能画出一幅绝妙的“课外读书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如此,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得简明、连贯、得体了;作文中消去了错字、病句,增添了文采,又掌握了布局谋篇的技巧,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石油分局油建中学)

上一篇: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议棋类游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