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争艳“话题”领衔

时间:2022-09-16 04:06:35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翻看2006年各省市中考的作文试题可以发现,试题没了前几年中考作文形式与内容的大起大落,越来越少了形式上的盲从和内容上的跟风,命题格局呈现出了一定的理性和稳定性。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中考作文题,并结合对2006年各地中考作文的比较研究以及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对2007年中考作文的走势如下预测。

一、话题作文――风景依旧独好

2006年的中考话题作文,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一,不少省市采用了独词句话题作文,且出其不意地以近几年的热点和焦点为话题,并有醒目的提示语和煽情的语言,对文体、立意、内容几乎没有限制,表现出了博大的胸襟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浙江湖州的“感动”、四川自贡的“价值”、山东烟台的“变化”、四川内江的“责任”、四川资阳的“荣誉”和“实践”、山东潍坊的“表达”、浙江温州的“陶醉”、海南课改实验区的“交流”、山东德州的“行动”、四川广安的“快乐”,等等。为什么“昨日话题”会重现呢?毕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此一时彼一时,已经出现的话题对已经考过的考生是“昨天的故事”,而对于今年的考生依然是新鲜的话题。另外,话题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与其煞费苦心地开发新话题而担当风险,还不如改革旧话题,增加新内涵,实为保险之举;与其刻意地避免教师和考生猜题、押题,还不如坦然面对,再说,话题多多,题海茫茫,考生时间精力有限,哪能个个到堂到位?当然,作为教师与考生,与其题海战术训练,不如精选精练。

其二,加大了对话题的限制。增加话题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变窄,以减少考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6年下列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2006年山东威海中考以“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为话题,江苏泰州以“享受过程”为话题,江苏连云港以“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为话题,江苏南通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山东济宁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等等。有些省市的话题作文在话题的理解或立意上还必须兼顾话题中的提示语,如:山东济宁对“面对”就有这样的诠释: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

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依然会话题风景独好。

二、半命题作文――敢与话题争艳

有人把半命题作文喻为“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形象地说明了半命题作文的魅力。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在审题上思考度较小,有其他作文命题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半命题作文的优势还在于,它既便于考生发挥,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特别是近几年,命题者对半命题作文又进行了改革,不仅形式多样,还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给出不拘一格、充满诱惑的一半,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四川自贡以“____龙门阵”为题,浙江丽水以“感谢______”为题,上海以“我们的名字叫_____”为题,山东临沂以“我_____,因为我_____”为题,等等,都很富有诱惑力,且给出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大。有的省市还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的公平竞争和真实水平的发挥。特别要说明的是,大多省市的半命题作文,都创造条件让考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文体,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才情和特长。可以负责地说,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半命题作文是招非议最少的作文命题,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相信,与话题作文分庭抗礼,非半命题作文莫属!

三、命题作文――在变革中崛起

近几年来,不少中考命题的有志之士都致力于命题作文的研究,不断革除命题作文的弊端,逐渐给这种最古老的作文命题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的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命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浙江温州以“把心儿打开”为题,浙江绍兴以“十六岁的天空”为题,江苏南京以“其实很简单”为题,江苏无锡以“门其实开着”为题,等等。其中,有的命题作文极有诗意,极具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考生的写作激情,如:“十六岁的天空”、“把心儿打开”等。有的作文命题很宽泛,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较大,如:山东青岛以“快乐”、“痛苦”或“快乐和痛苦”为题。还要特别说明的是。2006年有不少命题作文都明确提出――文体自由,自选文体,使考生可以尽展特长,尽展才情,2006年浙江省中考的作文题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温州市的作文题也赫然写着“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感……”

改革就会注入活力,创新就会充满生机。我们相信:形式上的完善和内容上的创新使这种最古老的命题方式依然焕发青春,绽放出诱人的魅力。

四、材料作文――灿烂尚待时日

在对话题作文的一片“讨伐”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既有限制又有自由,写作内容或话题不能脱离材料,但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考生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为考生张扬个性、展示才情提供了舞台,有效地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2006年采用材料作文的省市并不多,没有预料中的火暴。其缘由是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好把握。阅读材料的可供发掘度太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而度太大,则立意、选材的空间也太大。这样不但不利于阅卷老师阅卷,也使考试有失公平。再者,随着命题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即使材料作文经过磨和,也很难再现话题作文的风光。在中考的百花园里,材料作文能占一丝春色,足矣!

五、选题作文――满园春色关不住

曾经有专家断言,2006年中考话题作文将退居“二线”,选题作文会一枝独秀。2006年北京市、吉林省、吉林长春市、辽宁省课改区、黑龙江哈尔滨市、广东佛山市(课改实验区)、福建厦门市、四川乐山市、湖北襄樊市、湖北黄冈市、河南省等21个省市都采用了选题作文。选题作文虽满眼芳菲。但还远远没有当年话题作文一枝独秀的风光。我们可以肯定,2007年的中考选题作文依然是满园春色,但永远不会出现话题作文当年的盛景。一方面,近几年中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命题内容都走入了理性阶段,命题可供选择的形式相对增多,命题形势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前几年肓目跟风大起大落的局面:另一方面,选题作文也有其弊端,特别是三选一的形式。其实我们只看到了选题作文有利的一面,即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更感兴趣、更拿手的题目以张扬特长和个性,却忽视了选题作文不利甚至是致命的弊端,即选题作文要一一审题――费时费力,要比较权衡,也费时费力。而且面对众多的选题,考生极容易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在左右权衡中白白浪费时间,错失大好光阴,而且考生稍有不慎,就容易“串路”。考场如战场,时间就是分数,在审题和选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无疑是不可取的。因而,选题作文虽给了考生一定的人文关怀,却由于其费时费脑,加之其他命题方式的多元,选题作文一枝独秀的局面也很难出现。

上一篇:超级学习法 下一篇:《我看到了一条河》阅读理解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