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16 04:00:42

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不断改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今后应该对现有教学模式做出调整等方面做一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小学民族音乐课;教学模式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现状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心想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但并不重视音乐课,音乐课在教学课程中也是形同虚设,常常被占用而改上其他文化课,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学校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老师的,这种类型的老师大多是属于很业余的水平,像笔者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的音乐老师都是没有专门接受音乐教育的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们因为自己喜欢音乐,业余学习音乐。音乐课堂完全不涉及音乐基本理论和常识的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卡带机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音乐课的课时不能保证,一般都是隔一周上一次,音乐课经常被老师用来给学生自习,客观上来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严重缺乏,一般来说是脚踏风琴或者电子琴,原因有二:一方面没有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即使有设备也没有老师会用。从教学内容来说,以流行歌曲为主,教学方法是跟录音学唱。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老师不允许学生互动或者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互动。总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综合性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且具有很高的地域性特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教材中,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统一,没有形成具有差异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有陇东民歌、洮岷花儿、贤孝说书等优秀地域音乐,但是在当地的音乐教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些音乐类型,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遗憾。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总体教学大纲的限制,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当在音乐课程中灵活的加入当地民族音乐的兴趣性的教学,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逐步渗透。

三、偏远地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尝试多民族音乐交融教学,除了本地区的特色音乐需要掌握以外,其他民族的音乐也可以引入课堂。一是与该地区关系远的民族音乐,例如甘肃临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引入江苏地区的特色音乐,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差异性很大,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然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民族或者学生所在地区特色音乐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

笔者曾经听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王瑞卿教授的讲座,她说:.“难道没有钢琴就不能学习音乐吗?”,这一问题使我突然觉得我们音乐教学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我国钢琴运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也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从客观上来说,钢琴进入学校也并没有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有太大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多学校或者教师抱怨没音乐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是因为没有钢琴就显得有点故找借口的意味了。

将钢琴用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固然是有利的,但是正像王瑞卿教授指出的,没有钢琴完全可以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民族音乐。简单的例子,高山族人、维族人、藏族人等民族,不适用钢琴,他们却个个能歌善舞,具有极高的音乐表演演奏能力。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脱离钢琴而进行。

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因经济的落后相对封闭,因而这些地区的民族音乐也更有其原始性和社会的普遍性。这两个因素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实则是两个很有利的因素。因为接近,所以更加方便和熟悉;对于许多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当地的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从小耳熟能详的,或多或少贯穿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都有所接触,笔者从记事起就开始看当地老艺人演唱的凉州贤孝,虽然并不理解这门艺术,但是对于演出的形式,所讲的大致内容还是了解的,就是所谓的“听惯了”,所以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另外笔者的几个维族朋友,他们虽不是音乐专业,也不懂新疆的木卡姆音乐,但是,只要音乐响起,个个都能情不自禁融入其中,载歌载舞。

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偏远地区,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角度看,硬件设备固然不足,但是从音乐资源来看却是很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对于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来说,学校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当地的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给于正确的引导学习,使学生对于诸类民族音乐的认识从生活中的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活动”,转而成为一种“音乐”,教师在学生切身体会的基础上给予更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对其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入。另一方面,此类地区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动手能力往往比同龄的发达地区的学生强,因此,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学期,以此来加强他们对该地民族音乐的认识,或者还可以在农闲课余时组织学生去观看老艺人的表演等等活动,有意的使他们了解和学习当地特有的民族音乐。

笔者认为,以上几点建议在该类地区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也是可以收到良好成效的。

上一篇:“周进制”模式在专科生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视觉传达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