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从培养思维能力开始

时间:2022-09-16 03:55:43

自学能力从培养思维能力开始

德国哲学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具有综合性:观察力是基础,记忆力是桥梁,思维力是核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引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当代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生面对的社会发展之快、变动之多、各种观念碰撞之烈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是一些现有的结论,外加一段引文材料,学生看了以后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十分有必要通过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明白的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目标不是看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中多少的知识要点,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生就可以有效地自学教材,就可以更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汲取有益的知识营养;有了自学能力,当他们走出校门后,会不辍读书,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从而终身受益。因此,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对一些具体知识的把握,眼光要更高远些,要使学生为迁移而学。

这里所说的迁移不单纯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内化吸收新知识的情况。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迁移方式,一种是由于前后工作的十分相似而产生的特定适应性的迁移,一种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他认为后一种迁移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相连接,运用旧知识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思维中实现自我价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其次,教师要明白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思路、设计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情境为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评价为教师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学生为了弄清楚疑问,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索,还要根据学情适时点拨。这样学生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又如在学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有个学生阅读到“根据我国国情,县级及其以下人民代表实行直接选举”这一句时,联系本地正选举人大代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实行直接选举,为什么选民只能对限定的几个候选人投票选举呢?假如该候选人不是人们了解的、信得过的代表,也只得投票吗?这能说是公平选举吗?等等。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思考的,这本身便是一种进步,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政治课是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不仅在讲课、复习中可运用,在课后练习、编写试题中也可运用,如,教师可多出一些实践性、现实性较强的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总之,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跨度大,现实性强。通过思维能力培养,可训练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培养自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不会读、不会写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成最重要的任务。学生在中学阶段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东西,与时代同步前进。

上一篇:教师快乐情绪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