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有效阅读之门

时间:2022-09-16 03:45:58

开启有效阅读之门

摘 要: 要追根溯源,对话文本,让孩子高效阅读,喜欢阅读,就要重构语文教学活动,再创教学游戏规则,让孩子独立阅读,从而打开有效阅读之门。

关键词: 有效阅读 对话文本 智慧引领 深读文本

在语文阅读上,老师和学生花了大量精力,可往往收效不明显,许多孩子没有好方法,进步不快。有效阅读对孩子非常重要,如何给孩子阅读的钥匙,读得进去,走得出来?笔者认为有效阅读要引领学生读好文本,通过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多种形式走向文本深处,实现文本“言意”的转换,让孩子自觉独立阅读,实现言语生命的成长。

一、追根溯源,对话文本

有效阅读是一种被引领的创造。要让孩子读出新鲜的,教师要领先孩子一大步,用活教材,教活教材。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要切准文脉,把握文眼,把握文本的原生态价值,再创造价值,追根溯源,对话文本,共生共融,追问反思,从而获得全新的教学资源。

1.走近编者。编者对课标有较准确的把握,编者的意图贯穿课标精神,吃透编者意图,对于把握文本基本价值十分有效。比如:每篇文章有独特的价值,编者安排一个单元组合一起有意图,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吃透书后习题就把握住一篇文章重难点。

2.走近作者。作者创作有背景,有当时的心境,创作时把胸中之境化作笔下之言,而解读顺序相反,先看到文字,再感悟作者胸中之境。因此,走近作者,透过文本的“言”,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轮廓到细节,再回到整体这样的线索进行阅读,深入文本的“意”的层次,领悟作者的胸中之境。

3.尝试文中角色,激起阅读兴致。读者阅读时,不自觉地感到在和文中“人”或“物”悄悄对话,甚至合而为一。比如读《荷花》,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读着读着,读者仿佛进入一种情景,体验到自己变成了荷花,河边的花,溪边的草,美不胜收。引领孩子读书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身临其境地读书,入情入境,一定会事倍功半。

4.超越文本。对话必然有主体间文化的碰撞,学生与文本碰撞出的解读外显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教师捕捉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填补这一空白,学生的智慧、情感、视界得到发展,甚至出现“豁然开朗”、“浮想联翩”等“无法预约的精彩”。文本价值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具有新的意义。

二、活化文字,智慧生成

有效阅读需要活化文字,打通文本内部,学会运用。活化文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调动积极性,参与阅读,引导孩子阅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呼吸,触摸言语的意义,提高语用能力,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1.略读――感知文本。孩子的认知心理有一个过程,第一课时的教学,学习基本的字词,正确读准读通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一篇课文,有一个由远而近、由粗到精的过程。孩子认知水平有限,还没读好文章,就急忙对话,肯定不是自然地阅读,老师硬把自己的解读交给学生,长期下去,学生怎么会学得顺畅?怎么会学得生动活泼?怎样爱上语文?叶圣陶说:“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品味、欣赏、咀嚼、体会、思考,才有所得。”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基础在哪里,在什么地方需要点拨。只有认识师生、文本三者有哪些共同的言语,有哪些空白,哪些交叉,才可以互相补白,互相对话。这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通过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全身心进入学习情境。自然地阅读,教师解放了,学生也轻松了。

片断1: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面对老人,“我”问:“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累吧?”“不累,不累……”

师:“我”问的时候,心里有答案吗?这题藏着一个谜:老人觉得不累,为什么?

初读设计巧妙,我问的时候,心里早想到老人挺累。哪知道老人竟说不累。游人和扫路人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明对比,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心预设话题,巧妙激起阅读期待。

2.精读――细读文本。阅读重在理解,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建立在学习的交汇点上,置学生于“愤”和“悱”的情境下,以便学生经历发现与收获,促进学生更高层次地思考,使学生思维从浅表和直线式走向深刻,课也从简单的看似流畅走向历经困惑到畅通无阻,让学生在文本的“言”与“意”转换中,从“言”到“意”,从“意”到“言”,反复走个来回,让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

片断2:

师:老人七十多岁,早该退休了,还舍不得走,这和呼吸新鲜空气有关吗?和喝雪花泉水有关吗?

生:在山上空气新鲜。

生:热爱工作。

生:热爱生活。

生:热爱自然。

生: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30年后,我再来看你!”

师:注意一个动作,“握、抓”,饱含深情,你能不能读出此时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激动、崇敬、赞美。

师:我也深受感染,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生:豁达开朗。

生:自强不息……

有效阅读拉近读者和文字的距离,走进文字描述的情景,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在关键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触摸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感动人心的字句,真切的情感体验,对问题的困惑、探索、发现,带给学生的往往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动力,一种精神上的收获。

文字反复读,揣摩意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自然发觉妙处。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往往要读几遍,会有新的发现。读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将文字符号还原成“图像”。读书口诵心维,边读边想,头脑浮现画面,读得抑扬顿挫,有情有味,有声有色。

片断3:苏教版第十册《望月》

师:快速浏览,找出文中最美的。

师:这节写出什么美?

生:月光宁静,柔和美。

师:这是作者眼中月。

师:这是诗中月。

师:文中有趣的,找到吗?

生齐读“这是明亮的眼睛……”。

师:这是幻想中的月。月是有情的,小外甥眼中月是有趣的,作者眼中的月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升起,江水那么清澈。

生:我仿佛看到所有的东西镀上花边。

师:画出最美的一句。(美读课文,价值引导。)

生:“月光……镀上花边”,写出色彩美。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把月光比喻跳动

师:不是比喻,是看到,词意美。

生:“江两岸……隐隐约约……”隐隐约约多么神秘。

师:神秘的、朦胧的。

生:月亮出来了,我感受到月色的静态美。

师:把宁静读给大家听。

师:老师感受到了。

生:我从“伸展着,起伏着”读出动态美。

美读文字,言不尽意,意在言外。在鲜活的语境中切入,让人感受一种趣味,一种审美的体验,让人愉悦。语文的性情给人多种美的感受,让人感悟画面,感悟到空间、时间,想象到音韵的美,这样体验到一种意境,文字就立体化。从言语到意思,从意再到语言,反复生成,意味无穷。

3.浏览――速读文本。浏览一般用于静思默读,主动搜索信息,快速捕捉有用的信息,这对培养阅读能力十分有效。

三、自主阅读,提升素养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引领他们,让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让孩子拥抱语文,感受语文的温度、广度和深度,提升语文素养。母语教育实质是精神教育,为孩子的发展奠基。被母语拥抱,是一种幸福的拥抱。如果老师有责任、有信心积极引导孩子沐泽母语教育,孩子将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1.用童心理解孩子,从生命层次触摸语言,以激情激发、唤醒主体间的遭遇和碰撞,才能畅快淋漓的感悟文本深处的境界。

2.多元对话与价值引导。强调多元,是不是生成无边?在不假思索的对话中,看似生成,实质肤浅而无意义。浮躁的对话凸显个性化解读的缺失,基本价值的引导正是老师要重视的。

有效阅读要提高效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走进孩子心灵,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实现言语生命的自觉成长,从而提高语用能力和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易洋,陈雨萌.利用绘本开展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及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3):39-40.

[2]张文来.浅析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4(A0):54.

上一篇:不同类型的智力游戏对幼儿多元素质提高的促进 下一篇: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