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的“蜗牛”也有家

时间:2022-09-16 03:26:21

留洋的“蜗牛”也有家

Homestay这个词在字典上找不到,大致可以解释为“家庭旅馆”―――这类“家庭旅馆”负责你的生活起居,从一日三餐到收拾房间再到洗衣服之类,他们全都包了,有的热心的Homestay的房东还会关心你的学习。也许,很多留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难以适应在Homestay的生活,总觉得和想象中的留学生活相差太远,于是,不停地更换,不停地适应,不停地迷惘,到最后却忽然发现,只要放下成见、消除幻想、敞开心扉、用善意的眼睛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丽与精彩,生活也将回报你以意想不到的收获―――

Homestay 1st :“劳动标兵”――― Wendy

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月里,每天清晨从梦中醒来都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是在哪里?我正躺在澳洲的某张床上吗?父母真的已经在一万公里以外了吗?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们?眯缝着眼窥视着天花板上反射出的灿烂阳光,心底充满思念和惆怅。

侧耳倾听,Homestay房东夫妇正在餐厅里边喝茶边聊天,声音很低,完全陌生的语言,完全陌生的国度,我仿佛一只背井离乡的大雁,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自己将往何处去。

迅速起床,即便是周末,我也不敢赖床。一边整理床单一边怀念着在被窝里等着妈妈温柔地喊我起来吃油条喝豆浆的惬意生活,鼻子酸得如同滴了柠檬汁。

Homestay是我留学生活的第一站,学校帮我找的,房东夫妇都是当地人。最初,我很满意能找个这样的家庭,不仅可以快速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了解澳洲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快速提高听说能力,总比找户中国新移民―――花着外国货币过着华人生活强百倍啊!

出了国才发现自己的英文简直差得一塌糊涂,为了避免听不懂他们讲话的尴尬,我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或发愣,女房东Wendy常常敲门邀请我出去和她聊天,让我给她念报纸。晚饭后,她还建议我和他们一起看电视练练听力,若有看不懂的地方,她就慢慢解释给我听。在澳洲的第一个星期,我过得非常快乐,房东夫妇的热情和善解人意让我几乎忘记了离家的痛苦与伤感。

然而,一周以后,Wendy向我提出每天需要打扫卫生的要求。原来,这家人有着超乎寻常的洁癖,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疯狂的清洁上,即使桌上没有一丁点儿灰尘,Wendy也要拿着干净的抹布擦了又擦、拭了又拭;洗手间明明光洁如新,她也要命令我把角角落落再清理一遍。

不管我的学习有多么紧张,每天也至少要拿出半个小时来面对各种功能不一的清洁剂、去污粉、吸尘器。不仅如此,早餐要自己做(他们的早餐品种只有三样:面包、牛奶、果酱,不许自己想吃什么做什么,连煎个鸡蛋都不可以),晚餐后要收拾桌子、洗碗、倒垃圾。为了防止弄脏厨房,我是被禁止使用任何厨具随心所欲地做饭的。另外,每周日还有一次几乎要把房子揭个底朝天的更恐怖的大扫除。

我很困惑,在澳洲这种连空气都像是过滤过的洁净国家里,卫生工作至于这样频繁吗?Wendy带着黄色的胶皮手套,劲头十足地说:“我的原则是:家中万物一尘不染。”我差点一头栽进浴池里。

时间一长,我开始厌烦。每周交纳170美元,相当于1000块钱的人民币啊,就是来过这种清洁工一样辛苦的生活吗?我毕竟才只有17岁啊。怪不得我们学校的中国学生都把Homestay Mother戏称为“后妈”呢!

我打定主意要换Homestay。

Homestay 2nd :“孤独幽灵”――― Kevin

我所在的悉尼中学的国际学生部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个新的Homestay房东―――Kevin。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花白头发,相貌和蔼,脸上永远都挂着笑容。那天他开车带我去他家看房子时,我忽然觉得他微笑时上挑的嘴角与我的爷爷十分相像,心顿时被温暖包围,我从此搬进了他的家里。

他的房子是座木质的复式别墅,他住二楼,我住一楼。我的卧室很大,一个人睡一张柔软的双人床,床单永远是雪白的。再也没有了Wendy催促打扫卫生的骚扰,我的生活一下子清静了许多,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好好念书了。

经过前三个月的努力,我的英文已经不成问题,功课也渐渐好起来了,可是却很孤独。在澳洲,不像在中国那样只要成绩好就有凝聚力,这里的学生看重的不仅仅是你的成绩,还有你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最初我天天闷头读书想把学习搞得棒棒的,可是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孤僻,我似乎永远融不进他们的圈子里去。

鼻翼两侧长满雀斑的Mark奇怪地打量着我问道:“你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吗?在我看来,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你成绩很好,可是这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是啊,对这些学生来说,能歌善舞、在足球场上是最佳射手、会做模型、口才幽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时尚的领先者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成为他们骄傲的资本。我曾经兴致勃勃地试过剪纸花给他们看,刚开始他们还很钦佩很新鲜,可发现我就只会那么几个花样,也不会剪动物啊中国字什么的,就再也没有什么好奇的了。当时,我真后悔在国内没有多学几样技能!

没想到,我的Homestay房东Kevin居然比我还孤独。在他家寄宿的三个月里没有任何亲戚朋友来访,没有Party,没有欢声笑语,没有烧烤野餐,他的生活如同我站在山顶上眺望到的远方的蓝色海面一样波澜不兴,连他脸上的微笑也显得那么单调脆弱,毫无变化。

晚餐时,我小心翼翼地问他:“请问,您有儿女或者亲戚在澳洲吗?”

他呷了一口红酒回答:“我的儿子在英国工作,女儿嫁到了新西兰。”

看他没有继续交谈下去的意思,我也就把话咽了下去。屋里寂静得连刀叉碰撞盘子的声音都异常刺耳。

澳洲高中的课程比中国要轻松许多,上午9点开始上课,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放学后的时光也因为寂寞变得无比漫长。回家想陪Kevin说说话,他却并不善谈。他蛮富有,却从来都是自己修剪草坪,他的大多数闲暇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五彩缤纷的花园。我坐在木椅子上静静地看他挥动巨大的剪刀“咔嚓咔嚓”地劳动,也从来不让我帮忙。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客气,非要帮他,惹得他很不高兴。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嘴上说什么,心里一定是同样的意思,千万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揣摩他们。

在Kevin家的日子,静默得可怕,我好想家。一次跟父母打电话时忍不住告诉了他们Homes-tay的情况,他们觉得这样寂寞孤独、缺少交流的环境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建议我最好还是换一家Homestay,哪怕两个海外学生一起寄宿的也行啊。

Homestay3rd : “China零认知”――― Carol

那天,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句话,“I always have choices-sometimes it's only a choice of attitude.” 的确,人间的选择很多,但最根本的是一种态度的选择。人,应该像水那样,透明、单纯,能屈能伸,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形态,内心却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经过接连两次更换Homestay的折腾,我已经在悉尼中学学习了五个月,我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和新“后妈”Carol保持好关系,毕竟我要到18岁以后才能自己租房子、打工,过独立生活。

心态一旦调整好,看待事物的角度立刻也就有所转变了。虽然Carol家的生活条件不如前两家好,她本人也有点任性,不过他们一家人心地都很善良,总是尽量调配饮食以保证我的营养;虽然她给我提供的卧室不如Kevin的大,可是朝南并配了电暖气,很温馨很明亮。

一开始我还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他们生了气,会给我脸色看,还会在饭菜质量上打折扣。因为我亲眼见到,我们班的一个日本男生有几天中午在可怜兮兮地啃面包和一个圆溜溜的连切都没有切的洋葱头!我真怕自己有一天也会这么悲惨。

Carol看我做什么都如履薄冰,大气不敢出一口,就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觉得我很严肃吗?”

我连忙摆手,“不,您很友善。”

“那你为什么看上去很害怕的样子啊?你完全可以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我们的目的就是尽量为你提供让你满意的家庭生活。来,这条围巾是送给你的,冬天来了,不要着凉。”Carol笑着递给我一条黑色和黄色圈圈相间的毛线围巾,居然是校园里很流行的款式。

那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终于在南半球的异国有了一个家,渐渐爱上了Carol家那橙红色的尖屋顶和白色的外墙,远远看上去,那像是童话里精灵住的地方。

有了在Wendy家养成的“手脚勤快”和在Kevin家学到的“适度交谈”,我在Carol家里很受欢迎,她和丈夫Tomas还有儿子Mike都很乐于跟我谈天说地。让我吃惊的是Carol对中国知之甚少,居然还以为中国人只穿黑、灰、白和绿色的衣服!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这么频繁了,她却仿佛从冰库里刚刚苏醒过来一样。不过,我也暗自高兴,认知上的空白正好提供了无限的交流机会,我们有很多话题可以交流和探讨呢!

我生日那天,Homestay一家请我到一家口味非常地道的中国餐厅打牙祭,Mike因为学校组织活动不能前来,Carol把他亲手绘制的生日卡代为转交给我时,我感动得差一点流下泪来。葡萄酒斟满了,我们兴高采烈地碰杯庆贺时,Carol仿佛忽然想起什么,严肃地放下酒杯问我:“这是你的18岁生日,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不可以告诉我,18年前你出生的确切时间?”

我猜不透她的意思,但还是照实回答,“是晚上10点。”Carol的脸唰地红了,轻轻地把我的酒杯拿开,抱歉地说:“真是对不起,我疏忽了,你差几个小时才满十八岁。按照澳洲的法律,不满18岁的青少年是不可以喝酒的。来杯橙汁如何?”我恍然大悟,笑眯眯地使劲点头。这个特别的异国生日就这样在我的记忆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为我自己的长大成人,也为Carol的严谨可敬。

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澳洲人能像蜗牛一样,可以带着房子一同迁徒。因为他们的房子是木质的,十分轻便,搬家时可以把房子用吊车直接吊走,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搬家”。我曾一度幻想过,要是我也是只蜗牛该多好啊,可以驮着免费的家四处流浪,再也不用四处寻找安身之地,再也不用低着头四处乞讨温暖。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家”是很大的,可以延伸到天涯海角,因为它完全可以放在自己心中,前提条件是―――心灵一定也要足够大,足够包容。

上一篇:在法国好好学习 下一篇:且看风去风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