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时间:2022-09-16 02:21:35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 阐述了玉米粗缩病﹑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以及金针虫﹑蓟马﹑蚜虫、粘虫、玉米螟等虫害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50-01

玉米是柘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5.33万hm2左右,随着各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实,近几年单产、总产持续增高,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群众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对各种病虫害症状辨别不清等现象,为帮助广大农民识别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现将柘城县发生较为普遍的几种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褐斑病、茎腐病等[1]。

1.1 粗缩病

近几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大蒜茬、玉油菜茬发生较为严重。病株在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在防治时要适时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在玉米出苗前后,用2.5%联苯菊酯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并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2]。

1.2 褐斑病

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都可受到褐斑病危害。染病后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集中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病斑白色透明,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黄褐色粉。茎上染病多发于节的附近。

防治方法:预防褐斑病主要注意选种耐病品种,并实行3年以上轮作,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肥要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四至五叶期追施苗肥,可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四至五片叶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

1.3 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全生育期各叶均可感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25~35 ℃)。抽雄期易感病,普遍表现为褪绿水清小点,后扩为卵圆、椭圆形,中白周褐色。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结合褐斑病用药,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另加5%代森锰锌,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1.4 茎腐病

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在玉米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骨部空松,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防治方法:要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每隔7~8 d喷1次,连喷2~3次。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危害夏玉米的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蓟马、蚜虫、玉米螟等。

2.1 金针虫

金针虫以幼虫取食吸水膨胀的玉米种子,也可危害玉米苗茎基部或蛀入玉米苗嫩茎,造成枯心苗或将茎基组织咬断而枯死致使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可选用包衣种子,或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也可用40.7%毒死蜱乳油3 000~4 500 mL/hm2对水灌根处理,或喷于375~450 kg细土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

2.2 蓟马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玉米心内锉吸玉米汁液,被害玉米心叶两侧变成薄膜状,叶片展开即破碎或断开,玉米上残余“薄膜”来束缚新叶片,使叶片呈牛尾巴状畸形生长。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边杂草能有效减轻玉米蓟马危害。药剂防治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

2.3 蚜虫

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穗期危害除严重伤害作物器官组织,还大量分泌“蜜露”在叶面形成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粒重下降,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畦、路边等地杂草,可减少苗期蚜虫发生。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防治效果[3]。

2.4 粘虫

粘虫幼虫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1~2龄幼虫大部分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其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阶段,可以吞食叶片,造成叶片大面积减少,严重者可将叶片食尽仅留叶脉等。

防治方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也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 玉米螟

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防治方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1.2 g/株丢心防治[4]。

3 参考文献

[1] 马毅,张学舜,洪德峰,等.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9):26-27.

[2] 左秀梅.沧州市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7):28.

[3] 钱蕾.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7):28-29.

[4] 郑丽敏,王海莉,郭鹏飞,等.夏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51,153.

上一篇:文登市麦田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防治对策 下一篇: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