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人为本视域下的环境伦理

时间:2022-09-16 02:15:06

试论以人为本视域下的环境伦理

【摘 要】 环境伦理的反思在欧洲学术界出现了“现代环境价值观”与“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的分歧,进而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派之争。“中国式”的环境伦理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关键词】 环境伦理;以人为本;价值观;生态思想

二十世纪的轴心时代,是人类从无到有的造就工业化进程的大时代。人们怀揣着“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偏见的看待自然,认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自然也可为人类所用。然而,接踵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让人类不得已地面对这个现实:自然对人类发起了回击。人类才不得已放下居高不下的自尊心,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即和谐共存的重要性。环境伦理就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而日益彰显的一种伦理思潮,它对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功利观念,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确立了新的生态价值观念,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心。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提倡环境伦理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引发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

一、环境伦理价值观

环境伦理的反思在欧洲学术界愈演愈烈,迅速出现了“现代环境价值观”与“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的分歧,进而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派之争,两派学者据理力争,至今仍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

1、现代环境价值观:相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萌芽于17,18世纪的文艺复兴,形成于欧洲启蒙运动,崛起于二十世纪工业文明,影响着现代人的环境行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整个宇宙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价值之所在,人是万物的尺度,根据人类的价值经验认识世界:(1)认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一切为实现人类的利益为前提;(2)认为自然物没有其内在价值,因为价值是由人类定义的,是以人类自己的尺度作为标准去评量世界的。(3)认为伦理道德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可以成为道德主体,人才能承担道德责任和实践义务。

2、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缺乏说服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强调自然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的深生态伦理价值观。认为自然存在物存在即有其内在价值,不依赖人的评价而存在。其强调人类伦理思考范围应超越人的利益与价值的范围,要对非人类的价值给与考虑。生物中心论的出现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至所有存在物。施韦泽明确指出, 他所敬畏的生命绝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来,一个人, 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 他才是有道德的。而后,生态中心论的出现将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生态圈。生态中心论认为, 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因此, 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 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 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温茨的“同心圆”理论还原了人类道德关怀范围觉悟的演进。所谓“同心圆”即道德主体以自我为中心,人类的道德关怀的范围应如年轮一样不断扩展,标志着道德共同体的扩大。

二、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加剧,中国遭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当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战中如何权衡呢,还是创建一个属于中国的“中国式”的环境伦理思想?“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说法,在性质上倾向于浅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提倡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缩影,应当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延伸向自然领域,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自然物有其自身的价值,如同绿叶为地球提供氧气,流水为地球提供水源,动物为人类提供生物链的优胜劣汰一样,都有其应被遵循的规律和不可磨灭的价值。自然界先于人类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循环和生命轨迹,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界的“顺生长”,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存基础和建设基础,却没有做到在索取的同时给予关怀与保护。如同我们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也不是无偿的。许多人说“大自然的报复”,实际上是“人与人的报复”,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人类还是要当仁不让的冲在最前线,人类的所作所为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过分的夸大了人的重要性,否定了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助,认为自然界的东西为人所创造,也为人所用,是理所应当的,激进的否定了作为自然物的内在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忽略了人类在保护自然问题上的重要性,将人类与动物,生物同等看待,将人动物化,价值关系泛化。笔者所说的以人为本,即是不忽略人类的存在感,也不过分夸大人类在自然界的神性,而是与自然界没有明显限制,明显的存在状态,明显的意义实现,应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以主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存在于生态系统。

三、以人为本的环境主义

“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实际上是人的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类经过了从人际伦理到生态伦理的变化,从性别歧视到人种歧视,到动物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在为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世界做努力。正如科技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环境伦理应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人为基点的行动。人以外的自然界没有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无法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所以所谓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都是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唤起人类正义的口号。在环境伦理中,人类的角色是一个执行者,一个保护者,一个被保护者,我们的道德共同体范围越来越大,人类所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环境正义蕴含的是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的价值归宿。道德关怀的范围逐渐变大,为的是人类更好更持久的发展,保护环境不是与人类发展违背的事情,而是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利益完全相悖的思想,淡化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从而寻找一种平稳和谐的互存方式。也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人类在自然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厚此薄彼的看待人类与自然问题,弱化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用智慧的东方思想,融合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优势,寻找到的更适合人类的人本思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才能发挥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巨大作用,正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发挥人类的智慧,解决整个生态圈的问题。每个国家,地区环境问题各有差异,只有人类彼此公正的分享利益,承担环境义务,做到人人平等,协同合作共同承担,“寂静的春天”不再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美]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1999.

【作者简介】

谢 玮(1988-)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人文学院2012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管理与政策研究.

上一篇:开放存取与图书馆服务方式小议 下一篇:大型水压机阀芯驱动系统双圆弧凸轮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