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心理激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时间:2022-09-16 12:53:59

刍议心理激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摘 要: 运用心理激励,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热情,是思想品德教学获取最佳效果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把握心理激励的最佳契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 心理激励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运用方法

古人说过:“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因为好的心理激励不仅具有准确而恰当的内容,而且有多样而灵活的表达,其运行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始终如坐春风、沐春雨,欣然奋发,不可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本内容往往说教意味浓厚,加之初中学龄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如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普遍意义上的心理激励教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来说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我结合教学实践在此做些探讨。

一、教学起始时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俗话说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每堂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主动性比较低,此时心理激励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导入的不同方式,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导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下一步学习有什么意义,将目标意识与学习兴趣、意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和自觉学习的心理。如在讲“友情的重要性”内容时,首先播放了歌曲《永远是朋友》,然后用快板短书“竹板这么一打呀,我要说话啦,说什么?说一说友情的好处多……”学生听得哈哈大笑,这样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快明了的歌声与快板词中,感受到学习氛围的轻松,为这节课起了个好头,使新课在较好的氛围中进行。

二、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趋向稳定。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猿意马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习信心由强变弱,教师在严密设计与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同时,要运用心理激励的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激活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跃进状态,随着学习进程而发展、巩固。这一阶段中的心理激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多样性,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意识、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抓住契机。有时这种契机可能是一闪即逝的。教师要从教学本身、学生心理特征、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1.学习新知识时,给予学生兴趣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激学。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情景外,还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挖掘素材,创设典型的情境。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境,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稳定的思想品质。

例如在学习《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三幅伴着音乐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漫画,并问:“这些漫画说明了什么?”学生略加思考后纷纷举手,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得出了结论――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问“面对这些问题,人类该怎么办?”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我导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实施该战略的必要性。接着问学生“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怎样呢?”因前面一课己学习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我就叫几个平常发言不积极的同学来回答,让这些同学也能体会到参与课堂的乐趣。然后问“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该怎么办?”学生稍作思考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国也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抓住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听课的兴趣越来越浓的势头问学生:“从我国国情出发,你认为应该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措施和做法,有些甚至是书本上没有的,学生十分兴奋,参与意识也达到了最高峰,可见寓心理激励于教学之中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2.学习顺利时,给予学生挫折激励。

学生在学习顺利时心理无疑是愉快的,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但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例如只满足于会背一道题,只会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地培养,这时就需要“泼泼冷水”设置陷阱,进行“学无止境”的心理激励,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能力。

3.学习中遇到障碍和挫折时,给予学生信心激励。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最渴望教师的谅解和帮助,希望老师指点迷津,尤其是中间生和后进生容易出现学习信心下降,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激励,也能够弥补能力的不足,顺利解决有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讲述古今中外学者刻苦成才的故事,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意志。

4.课堂提问时,给予学生成功激励。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反馈信息,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多表扬少指责,让学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已的能力,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批评则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例如学生答错了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是肯定其合理部分,转而组织讨论,再给该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感到压力和鞭策,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同步。

5.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给予学生的心理激励。

马斯洛认为:“应该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助于培养创造性。就是说,教育道德应该有助于造就一种更佳类型的人,这样,附带地也自然会使他在生活地各个方面更有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思维,提出与教科书不同、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当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及时抓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即使是不完整或错误的想法也不轻易否定,表扬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肯定其合理的成分,表达老师对他们的赏识,这些学生得到老师的夸奖,又得到同学的羡慕,在心理上会感到满足,对以后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力,其他同学也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

6.学生表露出强烈的自尊心时,给予学生的心理激励。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自尊自强。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学生自尊自强表露的瞬间,因势利导,给予激励。一次我注意到一个后进生上课特别专心,看到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眼神是渴望而羡慕的,手欲举又不敢,我便让他来回答。虽然该生由于激动语言表达不流畅,但我仍表扬了他积极参与学习的精神,又肯定了他回答的合理部分。该生受到很大鼓励,学习进步很快。同时其他同学也受到激励:“他行,我也行”,“他能,我为什么不能”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三、课后检测评价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定势。

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调节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喜欢还是讨厌,学习主动还是被动,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学习评价的结果。通过检测反馈,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的好坏,又将决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对于有些开放性作业的答案可不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另外,作业的完成方式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可以要求单独完成,也可以要求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作业的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组评、老师评等多种形式,不管什么样的作业,若达到要求时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带来激动、兴奋、喜悦的效应,激励后续学习。若发现欠缺,应及时补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教育才能、驾驭课堂的能力首先应该是善于了解学生,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抓住最佳契机。“润物细无声”,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地将教师的期望、关注,传递、暗示给学生,积极开发动机、兴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曙光.如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余中.教育名言.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甘,谢杨庭.工作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采用参与合作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下一篇:没有保本,不设“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