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收编” “共谋”

时间:2022-09-15 11:18:18

新媒体时代大众新闻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开始通过“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UGC”)广泛和深入地参与新闻传播。有学者指出,在新媒体时代,UGC的兴盛是提高社会资本,全球本土化以及对新闻视角进行多维关照的需要。①实际上,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独有的现象。从大众传播的历史看,受众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

一般而言,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有四种模式:一是受众参与主流新闻媒体在各平台上新闻报道,二是受众通过正规的参与式新闻网站新闻,三是受众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新闻,四是受众通过个人博客或网站新闻。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第一种模式,也就是公众如何与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大众新闻传播。通过历史的分析,笔者总结归纳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点缀阶段。在新媒体时代有观点认为,受众已经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主动的生产者。然而,荷兰媒介研究学者Van Dijck认为,“所谓的对旧媒体时代(比如电视时代)的被动受众和新媒体时代的主动参与者的划分本身就是个人为的历史谬误”。②在她看来,我们不应在传受关系的“主动”和“被动”问题上过于纠缠,而应当专注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具体的互动关系和行为。从这一理念出发,其实我们会发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就已经开始模糊了。那个年代,在西方,各种需要受众参与的真人秀节目和脱口秀节目等就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都在通过向受众(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开通观众信箱以及举办受众见面会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来。只是在那个年代,囿于媒介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受众参与新闻报道不太方便,因而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十分有限,并且涉及的新闻报道领域也十分狭窄,更多的是集中于目击式的社会新闻。同时,受众与受众之间几乎难以互相联系。因此,在这一历史阶段,受众参与对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可以说只是起到了“点缀”的作用。

二、收编阶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全世界范围内频发的突发性新闻事件催生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以BBC为例,在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他们第一次在电视新闻中使用了网民从现场发回的照片。而在2005年7月7日发生的伦敦地铁巴士连环爆炸案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参与开始大展拳脚。6小时内收到的近1000张现场照片和20,000封电邮使传统媒体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UGC的意义。

在我国,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微博新闻传播在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以及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中崭露头角以来,各传统主流媒体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例如,在平面媒体中,以河南报业集团和浙江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报网联动”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接受读者的建议和投诉,并收集新闻线索。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事件中,各主流媒体更是全面开始使用UGC对地震灾区进行现场报道。据笔者统计,在当天08:11,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9分钟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开始转发了地震现场网友的评论。25分钟后,又转发了网友微博上的地震现场照片。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受众参与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受众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外,由于有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公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途径也变得更为广泛和方便,样式也更为灵活和多样。因此,当主流媒体意识到UGC的重要性后,纷纷开始在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以及日常生活中注意搜寻或征集公众生产的新闻信息,受众参与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主流媒体对于UGC的“收编”阶段。

三、共谋阶段。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第三个阶段以英国《卫报》在2012年初倡导并实行的“开放式新闻”计划的内在追求为主要标志。这一计划的宗旨可以用《卫报》推出的一则关于三只小猪骗保的两分半钟的微电影广告概括。③该广告讲述了《卫报》 如何与公众合作,通过诸如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体以及其他网络平台追踪和调查相关新闻线索和信息,最终还原了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三只小猪为骗保而杀害了大灰狼的故事真相。在这样一个受众参与模式中,由于受众和专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日益平等并共同参与新闻报道,因此,笔者以“共谋”来概括这个阶段的特征。这一新闻传播模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民主社会中公众对独立、可信、准确和广泛的新闻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新闻传播竞争日益加剧的积极应对之举。

这个阶段的受众参与新闻传播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首先,相比于“收编阶段”,这一阶段中受众进行参与报道的新闻选题和事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并具有了强烈的“公民新闻”(citizen media)色彩。在“收编阶段”,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对UGC的征集和使用在内容上往往都局限于突发性新闻事件。而到了“共谋阶段”,各主流媒体充分意识到了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对于“公民新闻”的参与热情更高,于是纷纷开始在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寻找新闻选题,邀请公众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以《卫报》为例,在他们自己评出的迄今为止的六个最佳“开放式新闻”项目中,除了一组关于“9.11事件”的集体回忆以及一组关于2010世界杯足球赛球迷网络的内容外,剩下的四组都具有强烈的“公民新闻”色彩。例如,在2011年5月,英国政府部门在英国各地开展了削减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运动。于是,“开放式新闻”就邀请民众监督和汇报各地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

其次,在“共谋阶段”,受众已经全面参与到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与主流媒体传播者之间以及互相之间协作更为紧密,甚至可以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收编阶段”,专业传播者对于UGC起到的其实更多的是“把关人”的作用。例如,一旦有灾难新闻事件发生,BBC的UGC HUB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检验公众提供的现场照片、视频以及文字信息的真伪。在这样的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模式中,受众的参与其实仅仅是在新闻结果的阶段,提供的新闻图片或者视频往往是作为主流媒体新闻素材的一个补充,并没有进入到整个新闻报道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广大受众与主流传播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与相互的协作。这些缺憾到了“共谋阶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卫报》“开放式新闻”计划常年开设两个板块。其中一个叫做“如何加入我们?”(How to get involved?)。在这个板块中,《卫报》会定期遴选一些新闻话题,然后邀请受众加入这些话题与专家和专业记者直接对话。或者是一些编辑部准备着手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然后邀请受众对于报道角度、采访对象提供建议或者直接提供相关新闻背景线索等。如果说“如何加入我们?”是以专业传播者为主导发起的参与式新闻报道,那么另一个板块“你告诉我们?”(You told us)则是让公众提供新闻线索或者建议新闻选题,然后由公众和专业记者共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开放式新闻”计划同样注重提升受众在报道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想法设法通过多种技术和平台使公众参与到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中去。在一些调查式新闻报道过程中,受众往往还可以主导整个调查报道的走向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真相。也就是说,专业传播者已经开始“放权”,体现了真正的开放和平等精神。这一特征可以通过美国独立的非盈利性的公众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对“开放式新闻”进行实践和探索的案例来说明。 2011年12月15日,该新闻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了一则关于医疗事故的深度调查报道“为什么琳达・加斯威尔不能找回她丈夫的心脏”。④该报道讲述了发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起病人夜间在医院意外死亡的新闻事件。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参与这一调查报道并挖掘事实真相,ProPublica专门开发了一项新的网页互动功能“探索源头”(Explore Sources)。当用户打开这一功能时,报道原文上就会出现一些用黄色凸显出来的关键词或段落。然后用户可以点击这些黄色文本,屏幕上就会弹出对话框。这些对话框里显示的是和原文段落或者关键字相关的一些背景采访资料。这样,广大读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一些医学知识的读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整个调查过程中,帮助记者发现和判断事实真相。

从上述对于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历史路径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时代鼓励和吸引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笔者认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形态变化是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新闻报道内容的演变息息相关的。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因此,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空间应当主要着眼于新媒体技术与新闻内容的双重突破。

从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开拓了途径,而且还能丰富参与式新闻报道的参与和呈现形式。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媒介技术的开发和推动应当主要着眼于如何让受众更好地参与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促进受众与专业传播者之间、受众和受众之间更直接和深入的交流对话。

从内容的角度看,三个阶段的受众参与报道先后以目击式的社会新闻事件、突发性灾难事件以及带有强烈“公民新闻”色彩的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笔者认为,从未来的发展空间看,带有“公民新闻”色彩的内容话题仍然是拓展受众参与广度和深度的主流方向。这类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公众参与新闻报道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另外,专业性和地方性色彩浓厚的新闻事件和话题也是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一个努力方向。在融媒时代,专业性新闻,比如财经类和科技类,已经证明了他们拥有一批高忠诚度和高参与度的受众。这从平面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推行数字付费订阅的兴衰史中就已经可见一斑。因此,这个群体也是主流媒体应该在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拉拢”的对象。最后,本地新闻也是广大受众较为感兴趣的领域。地理的接近性不但容易激起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方便受众深层次的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上述三类内容话题由于不受灾难性新闻时效性的限制,因此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会更加常态化,时间的积累容易培养受众的参与习惯和兴趣。从长远来说,也容易形成固定的参与受众群体。专业媒体可以对这些忠诚的受众群加以专业化的引导和培训,从而提高参与报道的专业度。在另一方面,为了通过“窄播”化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编辑部必须加强新闻“策划”的力度,需要发掘和组织一些让广大受众更有“用武之地”的新闻事件和话题。从某一个角度说,在吸引公众参与新闻报道方面,“策划”也是主流媒体相比于其他一些单纯的“公民新闻”平台(如微博或视频分享网站)的优势所在。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王 嘉:《基于新闻专业主义框架基础上的温和变革―-国外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引入UGC的现实图景》,《传媒》,2011年第5期。

②Van Dijck:《Users like you? Theorizing agency in user-generated content》,《Media Culture & Society》,2009,Vol.

③《open-journalism-at-the-guardian》,http://www.guardian.co.uk.

④《why cant linda carswell get her husbands heart back》,http://.

上一篇:融合时代电视舆论引导的挑战和对策 下一篇:古典沙龙的广播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