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反洗钱“5C”评估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9-15 10:15:41

关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反洗钱“5C”评估有效性的思考

摘 要:以风险为本理念为指导,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开展以“5C”为标准的反洗钱风险评估工作。本文立足安徽,开展专题调研,以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风险评估方法。

关键词:反洗钱;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92-05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2012年新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标准,强调应采取风险为本的方法,完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体系。在此形势下,人民银行反洗钱局探索开展了“5C”标准的风险评估工作,以提升反洗钱有效性。“5C”标准从环境、产品/客户、控制、沟通、调整等五个维度,突破了合规为本的反洗钱工作思路,指导金融机构使用风险为本的方法开展评估。但对于众多农村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而言,“5C”标准的适用性不强。为此,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开展专题调研,探索适用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风险评估方法,着力增强“5C”评估的有效性。

一、安徽省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反洗钱工作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共140家。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3家,村镇银行57家。

受管理体制影响,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为法人机构,但反洗钱工作包括内控制度、系统开发运行、档案管理等,均接受省联社的管理、指导与协调,在省联社搭建的框架下具体执行与落实。近年来,随着省联社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反洗钱业务系统,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反洗钱水平不断提升。安徽省村镇银行成立于2008年以后,根据发起行不同,大致分为四类:由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发起、由徽商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由安徽省内农村商业银行发起、由安徽省外农村商业银行发起。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类似,村镇银行虽为法人机构,但在反洗钱内控制度、业务系统等方面均依赖于发起行,自身缺乏实质管理权,反洗钱工作水平也因发起行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二、“5C”标准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5C”标准评分要点过细,难以实际运用

安徽省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客户群体和业务产品较单一,管理相对粗放,反洗钱工作无论是人力配置、技术研发还是组织运营,与“5C”标准细致的评估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短期内难以整改满足。如“环境”一级指标下的“1.3机构岗位设置”关于反洗钱合规管理部门内部建立专业反洗钱机构或团队的要求,当前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遍未达到,从而导致相关指标的评估失分较多(见表2)。对这类机构的评估结果均显示高风险的单一状况,并不符合其反洗钱工作实际状况,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该类机构实施反洗钱差别化监管。

(二)部分量化数据难以获取,影响评估效果

对安徽省部分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调查问卷显示,“5C”标准部分量化指标无法获取准确数据,主要集中于“产品/客户”和“控制”两项一级指标中,如“产品/客户”一级指标下的“6.2.1高风险业务风险管理”,“大额存现笔数”、“网银公转私笔数”等,涉及分值占比达22%(见表3)。但由于人民银行尚未要求金融机构统计此类数据,省内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均缺乏相应的统计系统和统计口径,大多凭人工估算数据开展评估,因而评估数据在真实性和准确性上存在缺陷,影响评估效果。

(三)评估标准部分内容适用性不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在省联社统一构建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和操作系统下开展,村镇银行相关工作也由发起行指导完成,均缺乏实质上的自主管理权,导致“5C”标准在内控制度、产品风险识别、系统支持等方面的评估指标适用性不强。如“5.1.1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客户风险评估机制”,由于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由发起行决定,很难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开发与评估机制。经统计,这部分涉及指标分值占比达26%(见表4)。

(四)指标权重设置固化,难以区分不同机构风险差异

对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评估结果显示,部分指标得分趋同且占比较大,进而造成总分值接近,无法通过评估结果有效区分不同机构风险状况。这类指标集中于“环境”指标和“控制”指标,总分值占比达36%(见表5)。其原因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省联社统一管理下,组织机构、内控制度、系统支持等方面水平相当;村镇银行受其发起行影响也存在这种情况,因此凭这些指标开展评估难以区分不同机构的风险差异。

(五)评估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与效果

实际工作发现,对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开展评估,平均需要评估人员5人,工作日11日,工作量为55个单位,而相应的执法检查工作量为48个单位。可见,风险评估工作量与执法检查相当。在反洗钱监管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下,单纯依靠人民银行,难以在短期内对全省140家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逐一开展评估,更难依托“5C”评估提升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反洗钱工作成效。

三、提高“5C”评估有效性的意见与建议

(一)调整评估标准,增强适用性

1、简化部分指标。基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现状,简化环境、产品、控制三个一级指标中部分内容,使其贴合实际,利于具体运用(见表6)。

2、灵活设置权重。根据实际状况调整指标权重,有效反映不同机构风险差异。减少如“风控架构”、“技术保障”等趋同性指标分值权重占比,增强“客户接纳”、“报告质量”等可有效区分不同机构风险的指标分值权重占比(见表7)。

3、合理使用定性指标。对目前难以获取准确数据的定量评估内容,采取现场抽样、穿行测试等方式实现评估目标。如对高风险业务的风险管理,可采取选取评估期内的高风险业务样本,以穿行测试方式检验其风险管理流程与效果,合理使用定性指标,实现有效评估相关内容的目标(见表8)。

(二)调整评估思路,充分发挥风险评估效用

1、金融机构自评估与监管部门评估相结合。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定期开展风险自评估,提升主动防范风险意识。以自评估找风险、找漏洞并落实整改的方式来推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为防止自评估走过场,人民银行组织力量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评估,并结合发现的整体系统性风险,告知相关监管机构与发起行,共同提高风险评估的作用。

2、风险评估与监管评价相结合。将风险评估列入监管评价项目。对机构自评估质量、自评估后整改效果等列入监管评价内容,监管部门评估发现的风险隐患作为监管评价参考因素,从而以监管评价促进风险评估水平。

3、信息技术与评估手段相结合。适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制定标准化数据提取格式要素,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链挖掘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风险评估部分标准的自动化操作,提高评估效率与准确性。

(三)依据机构成长期,合理安排评估周期

基于农村银行业法人机构的发展现状,对其开展风险评估的周期以三年为宜。三年内,对尚处于改制中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根据改制进度安排评估时间;对村镇银行,根据其成立时间与网点扩张进度安排评估时间(见表9)。

参考文献

[1]陶正宇.地方性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黑河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黑河学刊,

2014,(2):85-86.

[2]邹利.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5,0(3):135-137.

[3]周璇子.浅析我国反洗钱监管工作有效性[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5,0(5):129-131.

[4]陈树峰.商业银行基层行提高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建议[J].现代商业,2008,(30):18-19.

[5]黎有波.配套法律制度的缺失――对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11):61-63.

The Reflec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5C” Assessment of Anti-money Laundering of Rural Banking Corporation Institutions

――The Survey from Anhui Provinc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With the risk-based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ctively explores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risk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5C” standards.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suitable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rural banking corpor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anti-money laundering; risk assessment

上一篇:从文博会看山西会展业的发展 下一篇:皇阿玛出门都坐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