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教学法在幼师政治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5 08:23:22

学导式教学法在幼师政治课中的运用

摘 要:在幼师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施“学导式”教学法 “导”是关键,“学”是基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 幼师 政治课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因势利“导”,注重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形成“自学”“解惑”“精讲”“操练”的课堂顺序,充分理顺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1.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课时,就先出示了以下教学目标:(1)识记:商品经济的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2)理解:什么是商品(重点)以及它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3)能力: 运用商品的含义能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商品。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要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重点、难点是什么,学习更有针对性。

2.让学生充分质疑

提问一个问题,胜过解答十个问题。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针对问题进行点拨,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真知。对学生未提问质疑的重难点,教师亦可设问求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将学习引向深入。波利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讲授价值规律时,笔者就先提出一些与价值规律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同一市场或不同超市里出现一物多价的情况?大多数消费者总有一种求廉心理,为什么便宜的东西不一定好卖?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把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生疑解疑的能力。

3.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

归纳和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认识的飞跃。

二、“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1.教师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通过诱导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商品”概念时,笔者曾提出:一同学从书店买一本书,作为礼品送给同学,请问这本书是不是商品?为什么?这一问题在课堂上立即引起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商品,有的认为不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动力。

2.教师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引导是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把问题划分为若干层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促进学生自觉思维。如对于“这本书是否是商品”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引导、设疑、分层逐步解决,而不能笼统地说“是”或“不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教师指导,变“难学”为“易学”

教师指导即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难学”为“易学”。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价值”概念时,可以设问:不同商品相交换时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吗?重量相等吗?体积相等吗?不同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什么“共同的东西”使他们相等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的价值相等。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三、正确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

首先,学生的“学”要主“导”,只有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教师的“导”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出现难题的时候也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上,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眼中有学生”,实现“学” 与“导”的最佳结合。

(作者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学如何突出审美教育 下一篇:浅析电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