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天路穿越雪域高原(下)

时间:2022-09-15 06:34:29

青藏铁路:天路穿越雪域高原(下)

攻克“三大难题”创出多个奇迹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往往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工程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的工程技术难题,这也是青藏铁路几上几下的重要原因。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青藏铁路建设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对突破“三大难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多次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密切配合,联合攻关,破解“三大难题”。除此之外,要自主研制进藏列车,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拉萨河特大桥和拉萨火车站。

冻土工程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广布,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雷电等自然灾害严重,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很高要求。特别是解决多年冻土路基因冻胀融沉引起的变形病害,是工程建设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也是世界性的工程技术难题。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高温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部分季节性冻土会因外界气温寒冷产生冻胀变形。因此,修筑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冻土的关键问题在融沉和冻胀。青藏铁路沿线地质极为复杂,线路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达550公里,另有部分岛状冻土、深季节冻土、沼泽湿地和斜坡湿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对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很高要求。

在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前,铁路部门借鉴国外多年冻土工程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高原冻土科研成果,编制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施工等暂行规定,并对秘鲁的高原铁路、俄罗斯冻土地区铁路进行了考察。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查明了沿线多年冻土分布和特点,确定了尽量绕避不良冻土地段的选线原则。坚持试验先行,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路桥、隧道冻土工程,先行建设试验段,组织有关院校科研技术人员对各项冻土工程措施进行高原环境试验和联合攻关,用试验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导设计和施工,有效避免了工程建设走弯路。

在建设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突破传统冻土工程的设计理念,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的“三大转变”。以尽量吸纳储存自然界冷能,降低地基下部冻土温度、保持冻土的热稳定性为根本前提,总结出片石气冷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热管、铺设保温材料等办法,形成旋挖钻机干法成孔灌注桥梁桩基础、隧道设置防水保温层、特别复杂冻土地段以桥梁通过等成套冻土工程措施。

经过建设期四个以上冻融循环观测和通车运营检验,成套冻土工程措施综合应用后,青藏铁路地基底温降低、冷储量增加、路基基底冻土上限普遍上升,工后沉降速率小于设计允许值,未发生大的冻胀融沉病害,冻土地段路基变形逐步趋于稳定,桥梁和隧道建成后都处于稳定状态,列车在冻土区运行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高原冻土区铁路运行时速的最高纪录。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二期工程会议上中外专家现场考察后一致认为,青藏铁路建设解决了高原多年冻土区筑路关键技术难题,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可靠,能够保证安全稳定,体现了当今世界冻土技术的最好水平,代表了国际冻土工程的最新进展。

卫生保障创造世界高原医学奇迹

试验表明,一个人空手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行走,其心脏负荷相当于平地身背25公斤重的物品。在这种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对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对这一情况,中央领导同志十分了解,非常关心。同志在2002年5月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考察时,专门察看了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检查了工人的伙食条件,嘱咐要提高伙食标准,制定措施防止高原病发生。他还强调,要加强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医学研究,落实医疗保障措施,保证筑路职工的健康。有关陪同人员回京向我汇报这件事后,我立即商请铁道部,切实落实好同志的指示,提高所有现场参建人员的伙食标准,同时增加了高压氧舱的数量。

我在工程建设期间曾四上青藏高原,对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有着切身体会。2002年9月,我登上海拔4900米的昆仑山口,慰问在风火山隧道里工作的建设者。我在讲话前专门吸了氧,但手持话筒讲了没几分钟,就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到隧道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手持风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上千公里长的青藏铁路就是工人兄弟们一钻钻、一米米地干出来的。他们挑战生命极限,开创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的奇迹。

青藏铁路沿线地处雪域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线路960公里,占线路总长84%,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超过4817.8米的世界已建铁路最高点。沿线高寒、缺氧、气压低,氧气只有海平面的50%至60%,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为-45℃。干燥、风大、强紫外线辐射,处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少地段缺乏饮用水,属于“生命”。青藏铁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十分注重卫生保障、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服务,千方百计保障参建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

铁路建设单位与科研单位合作,在海拔4700米以上地区首次研制并使用每小时生产24立方米氧气的高原制氧设备,实现了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掌子面弥漫供氧,隧道内空气含氧量相当于降低海拔1200米,即海拔3705米处的含氧量,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后来这一成果得到广泛采用,在全线设置了17个大型制氧站,使过去用于急救的氧气成为参建人员必备的劳保用品,提高了施工队伍的战斗力。

铁道部、卫生部联合制定了青藏铁路卫生保障的措施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行体检准入和“三检一习一巡”,即工前体检、工中体检、工后体检,上场人员先在海拔相对较低的生活基地习服适应后再到高海拔施工现场,医务人员夜间巡诊查铺。组织高原医学专家成立了高原生理咨询组,建立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网络,工地医院配备3900多台套先进适用的常规医疗设备,现场医务人员与职工比例达到1.5%至2%,并在海拔4500米至5000米的建设工地配置应用25台高压氧舱,使高原病患者能在高压氧舱内迅速缓解高原反应症状。

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间鼠疫疫情时有发生,疫情地距建设工地最近处只有500米左右,有可能影响施工正常进程。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鼠疫防治工作。在领导小组会上,青藏两省区反映鼠疫防治经费不足,我请财政部及时给予支持。2003年财政部分两批给卫生部安排1000万元鼠疫防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为青藏两省区鼠防机构购置仪器设备、交通工具以及为青藏两省区拨付鼠疫防治监测经费等方面。各参建单位按照地方政府的部署,加强鼠防宣传教育,严格执行鼠防规定,建立鼠疫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采取有效预控措施;工地医院设立鼠疫隔离病房,配备相应医疗、防护、消毒等设备,确保了铁路建设工地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

在卫生部和青藏两省区大力支持下,各参建单位不断强化卫生保障工作,把保障参建人员健康安全的要求落实到施工建设的每个环节、各个层面和工程全过程,使所有参建人员的健康安全经受住了高寒缺氧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特殊的高原地带组织建设这样巨大的工程项目,全线实现高原病“零死亡”、鼠疫疫情“零传播”,这在世界建设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非常敏感脆弱,一旦受到扰动破坏,短期内极难恢复,甚至根本无法恢复,这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青藏铁路建设者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十分爱护、珍惜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做到依法环保、科技环保、全员环保,把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为实现科技环保,建设中组织专家开展高原地表植被保护、野生动物通道设置等课题研究。在海拔4300米至4700米的高寒草原、草甸地段,选择抗寒效果好的草种,采用人工播种,辅以喷播、覆膜等培育技术,开展种草试验并获得成功,开创了高原人工植草试验先例。在总结施工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工种草和移植草皮工法,在全线有条件区段大力推广。由于把路基边坡和水沟设计为草皮防护,使唐古拉山以南安多至拉萨间形成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

在最初的野生动物通道设计中,有些通道由于更多考虑了施工工程的方便,没有设在原来动物迁徙路线上,而是在不远的一些地方开了口子。我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藏羚羊又不是人,它们并不知道在别处留了通道,最好还是放在原来迁徙路线上。后来,工程部门进一步深入调查野生动物分布习性和迁徙规律,增加了新的通道,扩大了通道的宽度。青藏铁路共设计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包括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平交三种形式,这在我国重大工程项目中尚属首例。每年6月至8月藏羚羊迁徙季节,在可可西里地段的施工企业主动停工让道,保证迁徙活动不受干扰。

为实现全员环保,建设单位把环保工作纳入“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和“优质工程”评定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设中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分层次进行环保培训。印发《环保手册》,竖立环保宣传牌,使参建人员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铁路通过的措那湖自然保护区路段,施工企业用13万条沙石袋垒成20多公里护堤,有效防止了湖水污染。沱沱河站污水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车站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车站范围内的绿化,有效保护了地表水体。工程检查验收时看不到任何施工的痕迹,沿途绿色依旧,所有施工现场都进行了覆盖,这对工程开始时出现的一些质疑和杂音是个很好的回答。

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区域冻土环境未出现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现场专题调研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环保管理经验居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领先水平,为今后艰苦条件下的大型施工建设树立了样板。

自主创新研制进藏列车

青藏铁路沿途路段高寒缺氧、低温低压、日温差大、紫外线强,风沙、雨雪和雷暴频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开行进藏列车,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制适应高原环境、确保旅行安全的客车。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对高原铁路机车车辆、旅游列车等要下达研制任务,早作准备。2002年底,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再次要求,依靠科技力量,自主创新,加快高原机车车辆研制和试验工作。

铁道部组织国内客车设计、科研、制造等单位,对青藏客车的技术条件反复论证,确定了列车供氧、防雷电、防风沙等主要技术方案和设计制造原则。承担客车设计制造任务的南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攻克诸多技术难关,研发出了具有满足供氧、绿色环保、适应环境、确保安全四大特点的硬座车、硬卧车、软卧车、餐车和发电车等五个品种的高原进藏旅客列车,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2006年1月召开的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听取铁道部关于研制高原进藏客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我进一步要求铁道部抽调精兵强将,进行客货车工程运营试验,检验机车车辆等新设备的适应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全线按期开通创造有利条件。会后,铁道部成立了客货列车工程运营试验领导小组,先后进行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和旅客列车工程运营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经过工程运营试验和通车运营检验,高原进藏旅客列车设计制造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列车供氧等各项指标检测均符合相关标准,研发的新技术属于世界首创,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品牌。车厢备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进入“氧吧”;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旅客可以随时戴上面罩呼吸,以消除高原反应。车厢里的氧气浓度、温度、压力都可以保持均衡,列车在海拔5000米高度行驶时,车内氧气含量相当于海拔3800米高度,大大缓解了由于高原缺氧给旅客带来的不适。为抵御青藏高原风沙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进藏列车实行全封闭。列车内部装饰风格既舒适现代,又体现民族风情。

精美建筑为拉萨添新景

青藏铁路的终点站是拉萨,如何把与布达拉宫遥望的拉萨河特大桥和拉萨火车站建设成为体现藏民族文化传统风格,与雪域高原自然风貌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工程,是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一直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科研和开工报告中提出:拉萨河特大桥和拉萨车站应突出特色,体现民族风格,并与城市规划相融合,设计方案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国务院批准以后,自治区对这两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非常关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我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要求铁道部抓紧开展境内拉萨河特大桥等工程设计招标工作,认真研究吸收地方反映的车站设计意见,一定要反映出设计者最好的水平。2003年底,在研究青藏铁路工程建设问题的会议上,我再次强调,拉萨火车站是青藏铁路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其设计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具有时代气息,还要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抓紧组织选择一流的设计施工队伍,精心设计,优质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经过多轮筛选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这两项工程最终推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

拉萨河特大桥桥长928.85米,主桥长360米。技术设计首次采用主桥上部五跨三拱,预应力连续梁钢管混凝土系杆拱组合体系、108米主跨双层叠拱结构,填补了国内铁路桥梁建设的一项空白。桥式造型体现藏文化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理念,主桥系杆拱宛如哈达飘舞,变截面连续箱梁仿佛雪山连绵起伏,主跨变截面圆柱桥墩像牦牛骨骼,整座大桥与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拉萨河特大桥于2005年6月竣工,成为拉萨的一道靓丽风景。

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的拉萨火车站分为站场和站房两部分,是办理拉萨地区客运业务的唯一客运站。站场为贯通形式布置,设有站房、机务折返段、车辆段、机辆整备基地、综合维修中心等设施。站房主体建筑面积23697平方米,房屋设计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功能设置以人流畅通为主,建筑布局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造型设计运用传统建筑特有处理方式,建筑色彩以藏族典型的藏红和白色为主调,外墙采用具有耐火、阻燃、防腐等性能的混凝土挂板,与整体建筑风格有机统一。拉萨火车站于2005年8月竣工,通过建筑载体实现了地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

书写铁路建设史上的新辉煌

经过数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比原计划工期提前一年胜利建成。1日上午,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自治区拉萨市同时隆重举行。同志专程前往格尔木市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拉萨会场出席庆祝大会。

我在格尔木会场主持了庆祝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赞扬全体参建人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他给予青藏铁路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格尔木火车站站台上,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高原列车整装待发。11时5分,同志来到站台,为青藏铁路首趟旅客列车开通剪彩。伴随着长鸣的汽笛,格尔木至拉萨首趟旅客列车载着600多位劳动模范代表、各族各界代表和普通旅客,缓缓驶出车站。同志向乘客们挥手致意,目送列车渐渐远去。11时13分,同志为从拉萨开出的首趟旅客列车剪彩,500多名劳动模范、建设者代表和沿线群众一起乘坐这趟有史以来从开出的第一列客车到达格尔木。

庆祝大会结束后,我陪同同志观看了青藏铁路建设大型沙盘、青藏铁路建设重大成就图片展板和青藏两省区铁路规划示意图。望着沙盘中穿行在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同志不时询问沿线车站、桥梁、隧道建设的一些具体情况。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图片前,同志关切地询问车站是否有人值守;经过片石路基图片时,他饶有兴致地和我们谈片石路基通风冷却的原理;看到成群的藏羚羊和藏野驴穿过青藏铁路设置的迁徙通道的图片后,他露出欣慰的笑容。走到青藏两省区铁路规划示意图前,同志驻足良久,仔细询问境内的铁路规划情况以及日喀则、林芝铁路走向问题,并提出要抓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看完展览后,我又陪同同志登上高原列车,沿线考察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情况。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运行,13时25分,列车缓缓停靠在位于昆仑山北麓海拔4156米的玉珠峰车站。同志不顾高原缺氧,健步通过跨越站内股道的10米栈桥,踏上车站站台,走进车站电务机械室、运转值班室、通信机械室,仔细察看列车控制、通信系统,和值班人员亲切交谈,叮嘱职工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注意保重身体。同志还拿起青藏铁路专用数字无线通信GSM-R电话,与千里之外的拉萨火车站站长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拉萨站全体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问候。

返回格尔木后,同志又来到承担格尔木车站改扩建工程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走进驻地帐篷,看望职工,询问工作、生活、医疗等情况。他对大家说:修建青藏铁路是几代人的梦想,今天在你们的手上实现了。感谢同志们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的贡献!铁路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几年是我们国家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希望你们在铁路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我们国家铁路建设继续努力奋斗。

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和考察青藏铁路,使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掀开新一页的辉煌时刻,深切感受到建设青藏铁路决策的伟大,雪域高原青藏铁路工程的伟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创新实践,全体参建人员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青藏铁路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一壮举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青藏铁路的深远影响

参加完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回京后,我给同志打了电话,向他报告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完成情况。他听后非常高兴,要求不仅要把青藏铁路建设好,更要管理好、使用好青藏铁路,使之真正成为地区的脱贫之路与致富之路,发挥青藏铁路的综合效益。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新华社报道称:青藏铁路开通运营,首趟旅客列车驶入青藏高原,从此人类开启了客运火车穿梭世界屋脊的历史。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称赞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人类铁路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屋脊上建成青藏铁路,使青藏高原首次有了钢铁大动脉,的迅速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称:“通往的青藏铁路,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项建设工程奇迹。”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世界上海拔最高、志向最豪迈的铁路正式运营,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大型工程项目来改变中国经济面貌、在世界一举成名的最新成就。”西班牙埃菲社报道说:“这项战胜了大自然的工程可与三峡工程相媲美。”青藏铁路的胜利竣工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区的对外交通条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使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航空、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框架,基本可以满足人员、物资进出藏的需求,大大缓解了的运输瓶颈状况。青藏铁路通车后,铁路运价为0.12元 /吨公里,远低于公路运价,大大降低了进出藏物资运输成本。廉价、快速、安全的运输条件,使青海、两省区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青海、两省区逐渐聚集,区域市场化水平和自主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青藏铁路提升了青海、两省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青藏铁路通车后,把煤炭、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能源运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各族群众对生物能源的依赖,改变了能源消费的结构。大量粮油蔬菜等日用必需品通过铁路运到沿线城镇和农牧区,使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食物消费方式多样化,减轻了过多依赖牛羊肉造成的生态压力,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牧区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乘坐火车走出到内地观光旅游、参观考察、培训学习、务工经商,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解放思想,促进了创新精神培育、发展思路拓展和生产方式改变。

青藏铁路推动了青海、两省区的旅游服务业发展。青藏高原自然景观独一无二,人文景观特色鲜明,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中外游客到青藏高原旅游观光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通车后,为中外游客到青藏高原旅游观光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青藏铁路通车后仅一年,有200多万中外旅客乘坐火车进出青藏高原,对大力开发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显著加速作用,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青海、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青藏铁路改善了青海、两省区各族群众的生活。调查显示,青藏铁路未通车前,2005年在拉萨市场,1吨煤炭700多元,1吨水泥800多元,其中仅运输成本每吨就达500元至600元。在拉萨每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青藏铁路通车后,区外品种繁多的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通过青藏铁路进入;区内土特产等通过青藏铁路运出,通车运营一年共运送货物1100万吨。由于运输成本低廉,商品零售价格和物价总水平逐步下降,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以同样收入可以购买更多商品,各族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青藏高原丰富的特色农牧产品通过青藏铁路运往内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广大农牧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叠加效益。

青藏铁路增进了藏族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的交流与交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使发展有了钢铁大动脉的支撑,进入了“铁路经济”时代,而且通过发挥青藏铁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进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相互团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

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在连续5年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广大建设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和敢为人先、勇于胜利的光荣传统,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和铸就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广大建设者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生命”挑战生理心理极限,力克世界性工程难题。广大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管理,创造一流施工质量,培养一流建设队伍,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基础,同时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作动力。青藏铁路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展现了建设者崇高的思想境界、顽强的意志作风、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杰出的智慧才能。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有:

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一条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通道,把铁路大动脉延伸到,把拉萨和北京连接起来,从此改写了这一国内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的历史。

顽强拼搏的奉献情操。“上了青藏线,就是作奉献。”10多万筑路大军以苦为荣,奋战高原,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抗缺氧,斗严寒,穿越世界最长、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和隧道群,在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建立了功勋。

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建设青藏铁路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认真组织勘察设计,冲破传统理念束缚,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上的新突破。铁道部几位部领导多次上高原、下一线,现场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2009年1月,这项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关爱生命的人本理念。各参建单位把关爱参建人员生命、保障参建人员健康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建设者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加以珍重和爱护,自始至终确保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卫生保障措施,为建设者战胜高寒缺氧等多项困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极为感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2003年6月,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刊发的一篇题为《依靠科技破解世界难题》的文章,记述了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况成明的感人事迹。我读后也为之感动,立即作出批示:“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要学习况成明同志‘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随后,铁道部在全线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多次组织青藏铁路建设先进模范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

2006年7月1日,同志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团结奋斗。他强调指出,建设者表现出来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只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唱响“天路”之歌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铁道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的要求,在对全线站前和站后工程进行初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全线工程进行了安全评估和环保内部验收。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在组织完成全线工程消防、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卫生保障、土地审查、档案资料等专项验收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于2007年6月26日进行了国家验收。至此,青藏铁路建设各阶段的任务都已顺利完成。

国家竣工验收后,我决定把最后一次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安排在拉萨至格尔木的高原客车上召开,并考察已经通车运营一年的青藏铁路。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于7月7日到达拉萨后,参观完新建成的拉萨火车站,一同登上拉萨开往格尔木的列车。

列车在雪域高原上平稳地飞驰,路基两旁看不到任何工程建设的遗留物和垃圾,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在绿草如茵的湿地草原上吃草,远处山峦起伏、雪峰隐现,宛如一幅自然形成、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列车行进途中,在措那湖车站停靠,我们下车缓步参观。措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也是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湖”,距离铁路最近处只有几十米。我和同志们一起在站台上漫步,看到车站周围一点也没有当初施工留下的痕迹,大家都为之欣慰。

列车在经过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车站后,夜幕逐渐降临,我在车上主持召开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汇报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国家验收情况,铁道部部长汇报了青藏铁路运营管理情况。我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我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全体建设者连续5年的艰苦奋战,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了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运输大通道,工程建设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谱写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新的篇章。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必须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必须坚持依靠科技破解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我相信,这些经验对于指导今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的建成完成了几代人的夙愿,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更应不辱使命。我在列车上要求铁路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青藏铁路运营管理要创世界一流水平和关于管好、用好青藏铁路的要求,全面加强运营管理,确保运行安全稳定,不断提高青藏铁路运行效率;要求青海、两省区注重发挥青藏铁路运输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说,虽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历史任务很快就要完成,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国家各有关部门,仍要一如继往、团结协作,做好支持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的工作。

完成各项会议议程后,我宣布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正式通过国家竣工验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这时,狭长的车厢里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会后,我们在行进的车厢里共进晚餐,大家十分激动,心绪难平。同志们纷纷举杯,相互敬酒,共同回顾6年多来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艰苦征战的难忘岁月,历数建设者们在雪域高原上创造的一项项世界之最和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无不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有的同志当场朗诵了为青藏铁路建设创作的诗句,有的同志深情地回忆起为决策和修建青藏铁路一次次踏上世界屋脊的经历,有的同志则高声唱起了《天路》这首歌: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越山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上一篇:追忆十世班禅大师 下一篇:黄伯云:在研制飞机刹车片中起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