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将阅读摘抄的效用最大化

时间:2022-09-15 06:31:33

评点——将阅读摘抄的效用最大化

广泛而持久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支撑。但课外阅读不能仅仅是浏览而已,有价值的材料需要摘抄整理,积累成自己的资料库,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意即在此。

那么,“动笔墨”的现状如何呢?

学生中拥有自己的阅读摘抄本的不在少数,有些学校明确要求人手一本,并定期检查,将摘抄作为语文学习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无疑是很有作用的。然而,深究一下,目前摘抄工作究竟做到了哪一步?摘抄的效果究竟如何?就学生而言,不少人只是将别人的文字搬到了自己的本子上而已,教师检查完了,便束之高阁。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检查,临时随便抄一篇文章,甚至有些学生把摘抄当成了一种重负。就教师而言,不少教师只是看学生有没有摘,摘的量多不多,至于摘的质如何,学生摘后有没有收获就不大在乎了,批个“阅”字结束。这些现象使摘抄这一本该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极大作用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一种形式。

摘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协作,要求做到不仅读,而且思,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要带着一颗“心”去读、去思考、去领悟。精彩的片断要摘录下来,自己的思考领悟更要及时记录,这样的摘抄才是有效的。由此,我们可以将摘抄分成两部分,一是摘录,二是评点。

摘录要摘文中的精华、对自己有启迪能给自己提供借鉴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言。

评点还需研究。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重要方法,毛宗岗评《三国》,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是评者对作品的理解、赏析,是对原作的深入挖掘,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评点文字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狭义的评点指对作品的赏析,广义的评点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中学生的广义阅读评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要求——析、悟、仿。

一、析

析,就是对所摘录的文段从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等角度进行评论与赏析,从而挖掘文本深处的奥秘,体会文章艺术之妙。对学生摘抄提出“析”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积累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赏析,养成理性阅读的习惯,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析”,不仅可以提高赏析理解的能力,而且也是“写”的前提,能“析”出其妙,才能应用其妙。

(以下例子均选自笔者指导后的学生摘录评点)

例1.

摘录:突然间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于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评点:“闯”“披”“散”“捆”“嚷”表现效果十分强烈,这段话写出了刽子手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例2.

摘录:有一次旷课,说老实话,我有点不安,有点顾虑,甚至于有点害怕。不过任何事情若是成了习惯,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评点:三个“有点”,一个“甚至于”,反映出“我”的“良心未泯”,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例1摘录的是人物形象描写,评点时抓住了五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通过对这五个动词的赏析,深入到了人物内在的本质。也就是说,评点者通过赏析发现了人物动作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意识到了人物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其外在的表现来刻画的。例2摘录的是文章中过渡性的段落,评点时敏锐地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赏析出它们与下文在结构上的关系,发现了文章结构上铺垫的妙处。这样的评点,既体现了评点者对艺术描写效果的领会,也可以预见该学生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刻画人物、安排结构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

二、悟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也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悟,就是指在阅读中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用“心”去阅读,体会文本中传递的情感,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观照文本,获得超越文本的更深的感悟。

例3.

摘录: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悲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人生;李清照在凄梦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评点:读诗,即读历史。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仍能给我以警示。读诗,即读自然。它罗列宇宙一切的庄严与和谐:松涛与流泉共鸣,和风与垂柳合舞,花开花落虫鸣鸟呼的交织,给我以心灵的洗涤、净化。读诗,即读人。辛弃疾,这位“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豪放词人,曾经是“金戈铁马,旌旗万夫”的阵前主将,曾经是“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的江南游子,也曾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草野布衣。宦海沉浮,起落无定,他的一生充满了悲怆色彩——眼看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苟安,一腔忠愤只能化作“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叹息!

例3摘录的是对三位诗人遭遇与情感的概括,评点者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复述与解读上,而是融入自己的情怀,读出了历史的警示,自然的庄严和谐,人生的叹息,读出了更高层次的感受,悟出了人生的启迪。并超越文本,联想到另一位词人辛弃疾,感慨于辛弃疾一生的悲怆,寄寓了对诗人命运多舛的叹息。

悟,是一种媒介,它可以使阅读的各种体验达到超越时空的融合,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升华。要求学生及时地写下这些感悟,既是引导阅读时要用心参与,又使这些点点滴滴、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得以保留,它们也许是以后某一篇文章的星星之火,也许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步步燎原。

三、仿

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读了很多书,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但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这个问题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作了解答:“(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文章的思想是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的,阅读中剥离这些只取思想,即使有了新的思想,表达出来仍只是自己原有的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得不到提高,再好的思想也只能形容枯槁、味同嚼蜡。

“仿”,是在“析”和“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表达,将“析”得的收获应用于写作,给“悟”得的思想披上一件美丽的羽衣,使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例4.

摘录: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它比玫瑰平易,却更繁芜,是东方人爱情的证物。可是因为平易繁芜,渐渐不再有人看重,欣赏也只停留在字面上,如同白色大雪飞扬,人人沉湎于那意境,而在地上的雪,漆黑肮脏,不再有人看顾。

评点: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到它的“关关”叫声,在那思慕女子的男子听来,也是呼唤自己的爱人。河洲,雎鸠,是东方人始终迷恋的飘杳朦胧的情感意境。

例4摘录的语段是讲繁芜的东西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由于用了比喻的方法,选取了《诗经》中的典雅意象蒹葭,文字便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感染力。仿写的文字仿用了《诗经》中的另一古典意象雎鸠,想象它的叫声,借此表达东方人迷恋朦胧意境的情感特点,语言同样具有了美的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评点中的“仿”,不同于语用题中的仿写题,它并不要求在内容和结构上完全符合原文的特点,不要求严谨的“对应”。阅读评点中的“仿”只是一种学习、练习的途径,可以只仿某一点,如一种精巧的结构,一种形象的修辞,一句独特的表达,甚至是一个准确的词,只要能将文本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表达中,便是不小的收获。长期坚持,便能笔底生花。

英伽登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如果一个学生的摘抄本不仅是阅读精华的资源库,还是赏析的聚沙塔,感悟的心灵史,仿写的练兵场,那么他已经学会读书了;如果这个学生拥有一堆摘抄本,并且经常捧着诵读品味、沉思涵咏,那么“新的作品”已经在他心中落地生根;如果一群学生经常交流摘抄、琢磨切磋,那么语文学习的田野上就已经春意盎然了。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语文教师也要作深度介入,指导评价、师生交流、推介优秀、组织评比竞赛……这些,不是一个“阅”字就能代替的。

上一篇:日、美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启示 下一篇:不同阶段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