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刺槐未成林受雨雪冰冻灾害调查

时间:2022-09-15 06:26:21

旬邑县刺槐未成林受雨雪冰冻灾害调查

为彻底了解因受雨雪冰冻灾害而受灾面积最大的刺槐未成林受灾情况及原因,为今后更好地搞好造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对刺槐未成林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调查内容

对不同坡向,不同年度刺槐未成林受灾率及苗木冻死情况及受灾类型和等级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1.确定调查小班

机械等距离抽取26个小班进行调查,抽中面积为3849亩。

2.确定调查地块

对抽中小班通过踏查、确定受灾调查地块,调查面积为2485亩。

3.设置标准地调查

对每个小班确定调查地块,根据面积大小确定标准地。50亩以下确定一个标准地,50~100亩确定两个标准地,100亩以上确定三个标准地。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1.1本次调查26个小班,面积3849亩。调查地块面积为2485亩受灾率为64.6%,苗木死亡率为43.7%。冻死778亩,占受灾面积31%;冻伤1707亩,占受灾面积69%;重度638亩,占受灾26%,中度717亩占受灾29%,轻度受灾1130亩,占受灾45%。

1.2不同坡向地块受灾率,苗木死亡率:东向地块受灾率为81.7%,苗木死亡率为78%;南向分别为60.3%、33.8%;西南向为65.5%、46.3%;西向为58.6%、45.8%;西北向为65.5%、41.1%;北向为62.2%、23%;东北向为61.8%、25%。(详见附表一)

1.3不同年度地块受灾率、死亡率:2003年度未成林地受灾率为53.5%,2004年度为55.7%,2005年度为77.6%,2006年度为58.3%,2007年度为68.3%。各年度苗木死亡率为39~48%,基本均在42%,(详见表二)

2.分析

2.1通过26个小班调查,刺槐未成林主要以冻伤为主,占69%,程度以中轻度为主,占74%,受灾面积过半,占整个未成林64.6%。北部地区,苗木已适应往年低温冰冻天气有关,但相对往年,去年有效低温比往年少34℃,小于0℃天数比往年多4天,降雪日数比往年多6天,造成受灾以冻伤为主,程度以中轻度为主现象。

2.2坡面受灾以东向最为严重,地块受灾率为81.7%,其次北向(包括西北、东北、正北)为63.2%,南向(包括西南向)为62.9%,西向为58.6%。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东向和北向坡面为阴向,气温低。南向和西向坡面为阳向,气温高,符合阴向地块面积受灾严重,阳向受灾轻地形特点。但是,苗木死亡率是由于阳向地形干旱,水分少,苗木生长差,造成阳向比阴向高。(详见附表一)

2.3不同年度受灾:地块受灾率以2007年最高为63%,依次递减,2003年为53.5%。(详见附表二)苗木死亡率由于是以冻伤中轻度为主,各年度基本都有所受灾均衡,稳定在42%上下。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1.选择合适造林树种

尽量选择抗旱、耐低温的树种,如侧柏、油松、刺槐造林,同时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提高林分整体抗旱、抗病虫、抗低温、防火及其它自然灾害能力。

2.推广科学整地造林方式方法

阳向苗木冻死率较高,是由于阳向干旱,苗木生长差。因此,不论在阳向、阴向整地时尽量推广蓄水保墒的局部鱼鳞坑整地方法,造林时选用优质壮苗,提倡“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为苗木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新造林地抚育

包括除草、松土、整穴筑埂、初萌修枝等措施,以促进苗木健壮生长。

4.提倡合理造林密度

密度过大,苗木争水争肥争光争空间,生长势差,将来林相不好;密度过小,立地条件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林分郁闭迟缓,保水保土等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因此,应该逐步试验推广合理造林密度。

上一篇: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要生态气候因子分... 下一篇:平泉县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与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