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爱情的反思

时间:2022-09-15 05:54:54

校园爱情的反思

摘要:校园爱情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情感替代、标签效应以及为了恋爱而恋爱是现实的推动因素。校园爱情引发的暴力冲突以及同学间情感的冷漠,快餐式爱情的可怜与校园爱情的伤感等问题引发人们对校园爱情的反思。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校园爱情 情感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25

爱情是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好情感,向往与追求爱情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当今校园爱情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恋爱行为失范、恋爱道德感和恋爱责任感模糊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且也影响高校教育目的的实施,毕竟,健全的情感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1 校园爱情的含义与特性

爱情以主体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特定的内容和性别要求,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爱情是爱情的特例,有爱情的一般特性:自愿性、互爱性、专一性和热烈持久性。不同的是校园爱情发生的特殊环境使校园爱情有一定的虚幻性,缺少现实的考虑。其次,在排遣寂寞和从众心理影响下的校园爱情是苦涩的、不成熟的。再次,校园爱情“重爱轻情”,抱着尝试的心态谈恋爱,重视的是爱的感觉而轻视情感的升华。最后,校园爱情失却了文化底蕴的含蓄和优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华文化含蓄的爱情表达流传下来很多,如今学生宿舍前,面对众人高调的“我爱你”,表达的炫耀多于深情。校园爱情面对“表白门”,是模仿的结果。而校园文化呼唤的是“心有灵犀”的表达。

2 校园爱情产生的原因

校园爱情是普遍现象,寻求归属和爱的需要、促使个体成长发展是校园爱情的原动力。生理上的成熟产生的对异性的向往与爱慕,是爱情萌芽的原始动力。除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因素外,还有以下现实因素的推动:

2.1 情感替代

首先,情感的空白。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奋斗与期盼,使得爱情很少能公开进行。进入大学后,放下了曾经的重负,缺少奋斗的动力,随之而来的空虚寂寞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在校园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将情感付诸于爱情。

其次,浪漫情感表达的渴求。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受社会风俗的影响,编织校园童话的梦,希望遭遇浪漫的爱情。学习动力的弱化,自制力较弱,配上较充裕的自由时间,想象的浪漫适时地被造了出来。

2.2 标签效应

校园爱情同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出于知性的限制,太多的校园爱情是贴上了标签的结果。如果对校园爱情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男女之间的交往,就会把在一起的两个人误认成谈恋爱,如此,表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扩散,制造了谈恋爱的事实。有些校园爱情就是这样迈开第一步的。

2.3 纯粹的恋爱

感觉主导的校园爱情,感情是重要的筹码,为了恋爱而恋爱,因单纯与幻想不能相互包容,感情在消磨丧尽。从众式校园爱情者虽恋爱目的不同,分手却不需要理由。享乐式爱情关注个体的感官感受,关注物质的充裕和情感的满足,充分地享受当下的生活。部分学生或出于名利,或出于利益而谈恋爱,当目的达到时,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3 校园爱情带来的问题

多样的爱情观反映了学生对生活意义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而健康的爱情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以爱情的名义进行的爱情,潜藏着种种矛盾和风险,影响着校园的安静与和谐。

3.1 恋爱受挫引发的暴力冲突

爱情的至高无上是校园爱情常犯的错误,以为牢牢抓住爱情就抓住了生活的意义。如此抓得太紧,窒息了爱情,更是经受不了恋爱挫折带来的打击。

经过多日的交谈与耳鬓厮磨的恋爱者,恋爱的双方已不再是往昔独立的个体,双方的交集或多或少还是有的,只不过,在未来的路上或是遇到更好的,或是空间距离的变化,或是双方难以情投意合,于是,分手是在所难免的。相聚容易分手难,校园爱情引发的校园暴力冲突也是学校比较头疼的事情。

3.2 恋爱引发的同学间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求学一般远离家乡、父母和旧友。相对宽松的学业,加之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闲暇时间的增多,相应的也就增加了寂寞感。在从众心理的作祟下,开始谈恋爱消遣时光。对爱情的投入,漠视了周围事物,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同学之间的交往。爱情的专一性固守了交往的领域,导致交往范围窄,继而进一步加剧了同学之间关系的冷漠。

3.3 恋爱引起的沉重负担

恋爱需要物质的不断投入,物质和情感的相应投入增加了恋爱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切不可回收的成本。据此推理,时间金钱和精力都可称为沉没成本,情感的投入是不折不扣的沉没成本。比如,你对一个人付出了爱,当你不爱这个人时,你能够收回曾经付出的爱吗?当然是不能的。

校园爱情在消费主义观念影响下成为奢侈品。用爱情来排解寂寞,应对无聊,强撑面子,爱情落于物的地位。爱情是奢侈品。甜蜜和浪漫是需要物质作为基础,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作为条件的。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需要父母提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父母的负担。由于校园爱情的缺乏现实的考虑,最后走向婚姻的几率很低,这样算来,数年感情和投入都将付出东流。对于当事人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当爱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和购买时,爱情也就走向了灭亡。

3.4 校园快餐式爱情的可怜

一个“爱”字表明,你应该对对方很了解,有一定的依恋,并且有很多可谈的事物。而情感在浮躁环境的熏陶下变得失去耐心,谈恋爱跟着感觉走,有意或无意地简化谈恋爱的阶段和过程。因此,一见钟情可以作为恋爱的起点,但不能作为恋爱的结果或过程。

校园爱情抱着偶遇的心态迅速开始,带来的麻烦也很多,有被对方的架势吓到的,经过第三方协调解决问题的。也有稀里糊涂的,但始终认为是玩玩而已,殊不知这一玩玩,却失却了在同学心中美好的印象。而形式各异的爱情,满足的是学生猎奇、好玩的心理,注定带来的麻烦多且不会长久。

3.5 校园爱情带来的伤感

首先,在不适合谈恋爱的年龄过早地谈起了恋爱,对当事的个人和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过早的恋爱,情感被对方牵制,不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耐受挫折的能力差,产生的不健康情绪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心理上的苦闷与家长的不理解会造成早恋者心理的扭曲,也为今后的情感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公开大胆的恋爱方式侵害了校园文化。“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其间的区别在于文化。大学生群体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重任。大学生的身份要求其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大学生群体应该对这种责任意识有清晰的认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模糊,恋爱方式的大胆开放,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阻滞作用。

恋爱作为生理和社会性需要,是表达与释放情感,建立婚姻家庭的一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崇尚含蓄会意之美。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理应继承和传播文化之美。校园恋爱文化不应世俗不堪,理应有自身文化的独特之美。

4 校园爱情的引导策略

高校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重视对校园爱情的教育和引导,并采取措施合理疏导学生的恋爱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4.1 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意识到自己对他人或群体应承担的责任或任务的自觉态度,培养有责任心的个体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校园爱情同样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参与教育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把培养主体意识作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2 加强校园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内容很多,大致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在校园活动中体现出的文化因素,比如,学校行政原则与规章制度、文化长廊与公共设施等。隐性文化是学校继承并传承下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师生生活智慧。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和谐相生,共同奠定学校德育的载体。因此,做好德育工作,应抓好学校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建设。

情感教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方式应多元化。首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有独特的思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其次,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适时的、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婚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婚恋的正当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最后,应把握好教育的“度”,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孔子尚不认可,婚恋的伦理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

[2]亚里士多德.尼科马克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31.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桂梅.论性、爱情和婚姻的统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21-24.

作者简介:张旭芳(1976-),女,河南汝州人,哲学硕士,助教,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64

上一篇: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下的师生互评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