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孝行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15 04:50:24

小学生孝行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究

【摘要】文本主要通过在亲子共读中传承“孝心”美德,即共读国学经典,感知“孝心”,共读绘本故事,种植“孝心”;在德育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即学校活动营造“孝”的氛围,家庭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公益活动加强“孝”的体验;创生新载体,呵护“孝文化”,即“孝心”小银行、“孝行”足迹卡、“孝星”小讲坛等活动,使“孝”根植于学生心中,内化成学生美好的品质。本文的论述,积极回应了平阳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三心四德”活动,创建“仁义平阳”,同时也是本校展开的《小学低段孝行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德育孝心孝行“孝星”实践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和光荣。何为“孝”?从字形上看,“孝”字上老下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就是对父母尽心侍奉并顺从。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父母亲百般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大多孩子接受了爱却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了索取,不懂感恩,不知回报。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的亲情教育?我们开展“孝行养成”教育,即以“孝”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孝道,唤醒学生的孝敬之心,并引导学生把孝心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养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德行习惯。

一、由源及流:在亲子共读中传承“孝慈”美德

1.共读国学经典,感知“孝心”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价值的国之瑰宝。它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孝经》、《弟子规》等书籍,我们精选部分内容,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并讲解古人是如何行孝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亲子共读“二十四孝”故事,如“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再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和家长畅谈共读国学经典《孝经》和《弟子规》的体会,抒发他们内心的孝心情感。

2.共读绘本故事,种植“孝心”

育人先育心。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感恩”主题阅读与实践活动。通过共读绘本《温情的狮子》、《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讲讲孝心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种子能生根发芽。

有位家长说,孩子读了这些故事,做了一件让她深有感触的事。有一天,他爸爸上班回家,双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和背。孩子看到了说:“爸爸,我帮你捶捶背,你太辛苦了。”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贴心的动作都体现绘本故事的魅力。家长感言,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这些经典绘本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孝文化的熏陶,在心中深深地烙下感恩父母的印记。

通过亲子共读,不但让学生了解“孝”的内涵,领略古代孝子的风采,品味名人行孝的感人事迹,而且加强了亲子间的双向沟通,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的孝心感知,让孝心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世代传承。

二、活化路径:在德育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

1.学校活动营造“孝”的氛围

“百善孝为先”。将“孝”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之中,既是民族的传统又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当前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这使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更不用说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本年段问卷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90%从没给父母盛过饭。在关于尊敬长者的调查显示,仅仅只有12%的小学生会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和整个社会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孝意识的淡薄有关,也和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

自我校低段展开《小学低段孝行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孝的资源”,开设德育课堂,大力营造“孝”的教育氛围。以双周三的班会课为主阵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和《名人故事》等书籍,先后开展了“文明之花”、“五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庭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家庭是学生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学生的人格、观念的养成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应转变“只要你学习好,就是为我好”的错误观念和非爱心理,用自身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给年迈的父母盛饭、陪老人聊天,说话的语气恭敬,经常嘘寒问暖等。长年累月耳闻目睹,家长的孝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的孝心培养起着导向作用。

3.公益活动加强“孝”的体验

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会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全面渗透孝文化教育。去年春夏之交,平阳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心四德”活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阳县“三心四德”系列公益活动之一――“弟子规”夏令营和冬令营,进一步深化“孝”的教育。

三、激励机制:创生新载体,呵护“孝文化”

1.培育孝心:“孝心”小银行

为奖励和促进学生孝老爱亲,长久关爱父母,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孝心存折”。班级还设有“孝心银行”,该银行为学生存放“孝行”服务,每个学期初,学生可凭积满孝行的“孝心存折”到班级的“孝心银行”升级,并领取第二本“孝心存折”。“小孝星”还有孝心宣言:“我坚信:孝,在我心,在于行;我坚持:一周一孝行,表达我孝心;我努力:争‘孝心奖章’、做‘文雅少年’。”

2.褒扬“孝行”:“孝行”足迹卡

我们认为,“孝”的教育最终应用行动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孝行养成”要通过操作、体验才深刻,才能成为习惯。因此,为了把“孝”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为学生设计“体验亲情――孝行足迹卡”,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落实孝行。

3.传颂“孝星”:孝星小讲坛

为了与上述这项实践性作业相匹配,学校挖掘古今中外尊老爱老的事例,组织学生收集孝心格言,讲“孝敬故事”,评比“十佳孝星”、“班级孝星”。同时,开设“孝星”讲坛,让“班级孝星”自己讲自己的孝心故事,树立榜样作用;通过同伴评同伴,互相促进;师长分享“孝星之乐”……

总之,一年多的“孝行”教育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孝”的教育要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家庭的监督评价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我们还应该把“孝”的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熏陶,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虽然,我们的“孝行养成”教育已有一些成效,但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我们将不断地采取措施,讲究方法,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让“孝”的种子播撒在盛满生命教育之花的金色大道上。

上一篇:试论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生活化教学 下一篇:山寨现象的商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