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雷人校规”说到早恋问题

时间:2022-09-15 03:52:30

由“雷人校规”说到早恋问题

河南漯河某高中对男女学生的交往做出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在明亮的地方,要有5人以上同学在场”“严禁男女生在操场、走廊、宿舍区、餐厅区、学校商店、书店等任何地方单独或结对交往……”校规中有多条禁止男女生单独接触的规定,而且一旦违反,最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这样的校规因为太过“雷人”,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4月4日《现代金报》)

最新的消息是,该中学已经废止了相关规定,校方认识到“违背了教育规律”,“操作性不强”,所以这些规定暂不执行。不过,尽管校方认识到了“不合适”,“有错就改,善莫大焉”,但这样的改正倒更像是承受不住舆论压力而做出的让步。

撇开教育体制背景不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当然也认为这样的校规不科学、不人性。但在现实环境中,笔者却觉得这样的校规其实并不“雷人”,甚至常见。据笔者了解,在一些学校里,“男女生需要相隔几米以上距离”“男女生在食堂分层吃饭”等规定大量存在,既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从学校管理和对学生学业负责的角度来说,防止男女生之间摩擦出感情火花,似乎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如果我的孩子也在那所学校里读书,我对学校(这样)的校规没有异议,我当然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而不希望孩子因早恋而影响了学习。”某些家长的看法,也证明这样的校规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和“群众基础”。

以上种种,算不算一种无奈呢?早恋,放到当前的教育体制背景下,既是错,也是罪。这样的体制,让学校老师变成了扼杀情感自由、纯真恋情的“刽子手”,也让许多中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分数与情感严重失调。也就是说,如果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变,这种由学校、老师绞尽脑汁制造的“雷人校规”仍然不会绝迹。

初恋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感表现,哪怕是我们这些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人,回想起自己中学时所谓的初恋,也会偷偷一笑,觉得这一份回忆特别美好。我们希望现在的青少年情感不再受到那么多的束缚,但我们又希望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感性,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边是正常的情感诉求,一边是应试背景下繁重的学业,这样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是学习重要,还是情感自由重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包括每一位老师、家长、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谈着恋爱考上了北大,有的谈着恋爱考上了职专,有的让早恋变成一辈子的恋情……早恋是好还是坏,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体味和拿捏。

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视早恋如洪水猛兽。我们一时改变不了体制,但我们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业与感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处理早恋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交流,可以采取谈心或者书面交流的方式,必要时也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切忌使用粗暴、单一的方法,尚处于情感萌动期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处理方式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发极端事件,媒体已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学生而言,珍存这种美好的情感无可厚非,但也应该以前途和学业为重,至于这两样孰轻孰重,自己可要好好衡量。

最后,笔者还是要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无论放在怎样的教育语境下,早恋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正如网友评价赵薇的新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样:“青春就是早恋,是逃课,是肆意的泪和笑,是我与世界的单打独斗!那些或美好、或苦涩、或甜蜜、或悲伤的情绪,无论经历多久的时间洗礼与沉淀,也将经久不灭。”这样的青春,岂能轻易否定?我们的学校,应该站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情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早恋,虽不宜提倡,但也不能粗暴扼杀,应该科学引导,尊重学生,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考试的冰冷机器。

(责编 欧金昌)

上一篇:为什么很多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下一篇:优化教学资源 构建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