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文化

时间:2022-09-15 03:13:56

《三国演义》中的“三”文化

作者简介:陈俊彪(1987.3-),男,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在读研究生。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它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在文化上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与“三”有关的人物和故事,作者不仅用“三”塑造出三国时期一个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甚至组成了一个神秘的“三”世界。

中西方文化中的“三”

古代的小说作家在创作时似乎有意地用数字观念拟构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规律,来构建小说的结构模式、篇章布局、情节构造乃至细节描述。在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三”之前,我们先从中西方的角度了解一下中西方文化中的“三”。

“三”在中国古代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神秘数字模式之一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而不能得。”《淮南子》也说:“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数字“三”成为“生万物”的临界点。许慎《说文解字》说:“三,天、地、人之道”,天地乾坤阴阳相交生出了“人”,“三”便代表着天地人。而天地人齐备作为化育万物的前提,“三”也就成为宇宙创化的第一个完整的单元,万物生成的循环基数和终极之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者,天地人之数也。”司马迁《史记》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恰好的“度”。

西方文化中的“三”文化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是个完美的数字,甚至具备着神性: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三元决定的。因为全体的数有终点,中点和起点,这个数就是三元。我们称二为“双”,不为“全”,说到三我们才说全。可以说,数字“三”是中国古代象征“天人合一”哲学这一最高智慧的基数,具有以有限寓无限,包罗万象,总括一切的神圣意义。“三”这种哲理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中国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并通过无意识作用不断投射到各种以“三”为结构要素的文化现象上。“以至由上古占卜之法中的‘卜筮不过三’,礼数制度中的‘礼以三为成’到实际生活习惯中的‘事不过三’。《三国演义》在叙事上,就有明显地依据数字设置情节的倾向。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与“三”有关的故事和话语,以及各种由三方参与的斗争关系。运用“三”构造情节、人物等。根据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互补型2、对立型3、复合型。

(一)互补型

1、黄巾起义的张氏兄弟

因为数字“三”代表着天地人“三才”的神秘意义,凡事具三就带有了神秘乃至神圣的色彩,所以,某些故弄玄虚的神人、道人便在三上大做文章。黄巾起义的领袖人物张角一次入园采药时从南华老人手中得到《太平要术》一书。自此,他散施符水为人治病,因此得以广聚徒众,声势和影响越来越大,以致揭竿起义、星夜举兵,公然反抗朝廷。并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粱又自称“人公将军”,俨然以天、地、人自居。

2、张鲁的“三官手书”

汉中太守张鲁作文三通,名为“三官手书”,一通放于山顶以奏天,一然后施刑。显然乃天地人三官,且一通天、一通地、一通水,无非是为了证明其通天地之灵窍,与天地鬼神相接尔,让人相信其灵验。

2、关羽的三事之约

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不得不投降之际,却与曹操约定“三事”。―、降汉不降曹;二、保护刘备家小;三、一旦知刘备去处立刻投奔而去。作为暂时投降的条件。实际上,这跟他们在桃园结义中“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愿是完全一致的。

3、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典型的互补型,而且是世人皆知的著名片段,殊不知,在“三顾”之前有个“三荐”的引子。用“三荐”引出“三顾”,可见,诸葛亮是不那么容易出来辅佐刘备的,除非有特殊的礼遇,否则任何人也是不能轻易打动他的。第一是司马徽的推荐,第二是徐庶的推荐,一个世之奇才,让刘备不得不重用的人物――诸葛亮似乎就要呼之欲出了。可是,作者并没有让故事如此平淡无奇,对“天下第一奇人”诸葛亮,也要有奇笔才能描绘出来。到了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中,司马徽又一番的推荐,将诸葛亮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如此三番推荐,刘备才真正启程去拜访诸葛亮,也就有了“刘玄德三顾草庐”的故事。

刘备很懂得“礼以三为成”的道理的。所以,不可能一顾、二颐就奢望请出诸葛亮这样的大贤。通过这种“三顾”的反复,不仅可必看到诸葛亮择主的慎重,他是把自己作为“古来第一贤相”的身份,而不肯轻易附就,必得求贤者完成一定的礼数。经小说极力渲染就格外醒目,使之上升到浸染人心,其审美穿透力是非常强的。

4、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荆州公子刘琦,与其继母不合,求助于诸葛亮,诸葛亮直接回绝,起身告辞。这都是正常的做法。但《三国演义》中,刘琦一而再再而三的恳请诸葛亮,然后才指点,三次求计体现出诸葛亮做事慎重小心和刘琦的真心求教。

5、三气周瑜

“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过程,说是周瑜气量狭隘,肝火太旺,三次输在诸葛亮手下,最后落了个活活被气死的下场。“三气周瑜”的情节,是在周瑜的箭疮上大做文章的。每一次周瑜都是被气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不省人事,一次比一次严重,前一次为下一次做铺垫,后一次是前一次的补充,使故事情节更曲折更引人入胜。

6、刘备迎娶江东孙尚香时的“三个锦囊”“三条计策”

周瑜一再寻找机会夺回荆州。听说刘备的甘夫人死去,便为孙权献上“美人计”,让孙权以嫁妹为名,赚刘备到南徐来入赘,幽囚在狱中,然后使人击讨荆州换刘备。刘备惧怕不敢前往,诸葛亮却力主刘备过江招亲,并且给随行保护刘备的赵云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让他在指定时间依次打开锦囊,按计而行。这三个锦囊、三条计策的预先出现,给人一种好奇与期待,引起读者的兴趣。他们的预先出现,不仅给读者以阅读和视野上的期待,而且使诸葛亮的智慧带上了浓重的传奇色彩。

7、曹操的三次大笑

曹操赤壁之战败走时率硅兵一路逃窜,经乌林、葫芦口,又投华容小路。实际上,这个路线是诸葛亮事先预料到的,他事先设下伏兵,制造假象,诱使曹操不得不走这条路线。曹操在途中遇到三处险峻之地三次大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但总是话音未落,伏兵就出现了。这也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写曹操三次大笑,引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次笑出的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也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高尚人格。

(二)对立型

1、魏,蜀、吴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蜀、吴之间、魏、吴之间时和时分的矛盾变化,而呈现出变化无端的发展态势。

盾发展型的“三级”建构,体现在人物设置上是与情节的设计乃至结构布局密不可分的。魏,蜀、吴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三足鼎立之三点一面的稳定局面,又因蜀、吴之间、魏、吴之间时和时分的矛盾变化,而呈现出变化无端的发展态势。从而使故事显得更为异彩纷呈,“由三方鼎立而彼此间组合分化、勾心斗角所形成的关系,较之双方对峙(如南北朝)或多方混战(如战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负载型,能够充分而又清楚地显现政治作为利益斗争的手段的宴际情况。汉末,朝廷衰微,群雄竞起,各势力之间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

2、“异性三兄弟”与“张氏三兄弟”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以三寇引出三国,是全部中宾主;以张角兄弟三人,引出桃园兄弟三人。张角三兄弟死后,又有“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真是三人方死,又有三人作余波。而桃园不同姓、不相识三兄弟却因“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大业结台在一起,张角三兄弟轰然登场又黯然离去,桃园三兄弟却从此展开英雄千秋之宏图大业。

3、王允的连环计

第八回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利用婢女貂蝉,造成吕布、董卓、貂蝉之间的三角关系,终致董、吕由父子而成仇人。

貂蝉插入董、吕二人之中,使原来两点(董、吕)成一条直线的平衡稳定局面,变成三点(貂蝉、董、吕)对峙且一点(貂蝉)起主控作用,致使其他两点互相较量、掣动的变化态势。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摇曳多姿。

4、“张飞三出小沛”以及“曹操三勘吉平”

陶恭祖三让徐州与刘备的三拒。陶谦三次将徐州牧的官位让与刘备,刘备三次推辞。这一故事表现了刘备以仁义行天下的政治主张,而不是像曹操一样最后靠强权夺得徐州。他严格遵守礼数,必以“三让”才不得不接受,符合君王的风范。

(三)复合型

1、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描写的是刘关张的配合默契,与吕布拼死对抗的场景。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此次虽然是吕布先收兵,然吕布在三人之前已经斩杀诸将,并且以一敌三,虽然表面上是吕布战败,实际上为吕布赢。刘关张三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正好与吕布的单枪匹马英勇无敌形成对比,从中体现出吕布的肖勇,就连刘关张三人合力都不是他的对手,又现出了刘关张三人一心,团结协作无人能敌的精神。

2、赤壁之战

孙、刘联合与曹操赤壁之战时,处于战争最前线且起决定作用的周瑜、诸葛亮之间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孙、刘联合与曹操赤壁之战时,处于战争最前线且起决定作用的周瑜、诸葛亮之间既有联合又有斗争,中间加上一个老实忠厚的联系人-鲁肃,衬托得周、诸葛的性格特点更为突出,这也是一个人物“三极”建构设置的典型而成功的案例。在“三极”的关系中,鲁肃的老实衬出诸葛亮的乖巧,而周瑜的乖巧更显出诸葛亮的乖巧,经“三极”建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单单描写周瑜与诸葛亮、周瑜与鲁肃或诸葛亮与鲁肃之“两极”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文学效果。

3、赵子龙计取桂阳

赵范的寡嫂“三事兼全”而嫁与三件俱全的赵云“三原因”而不娶。

《三国演义》正是从这其中表现了赵云秉持人伦道德的人格,以及其从大义、考虑全局的忠义性格。

4、三策与三计

庞统在入蜀前曾给刘备出的上中下三策。但他却忽略了刘备是以仁义为重,欲以仁义之观念一统天下的人,在刘备看来,上计却仍嫌太促,中计才适台。他们两个人对待刘璋的不同策略,恰恰反应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形象。庞统却只为成功不计手段,一意孤行,由君臣关系变成了相对相克的关系,乃至有后来,不听刘备和诸葛亮之劝,急功近利、激进冒进,最终落得个命殒落凤坡的下场,在小说中高明的“三策”不及刘备的仁义。

5、三宜与三不易

第二十三回,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有“三宜”之说。第九十回:孟获投降后,众人皆劝诸葛亮乘胜安置中原官吏留守蛮方,以监督盂获,而诸葛亮却提出“三不易”说。“三宜”与“三不易”体现了贾诩和诸葛亮的聪明和过人之处,考虑之周密,论说之精辟,从三个方面讲诉自己的观点,让听者无不信服。“三宜”是贾诩劝说张绣投降而提出的观点,而“三不易”是诸葛亮在稳固南方时提出的政策。一个是要分,一个是要合,目的是截然相反的,但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达到了目的。

结语

《三国演义》用“三”这个数字塑造出三国时期一个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甚至在作者笔下组成了一个神秘的“三”世界。它不仅在对现代人们的文学研究与写作有很大的启示,还让人们读出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对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以至指导我们的实践。

上一篇:奥兰的身体艺术 下一篇:卷烟物流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