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才评价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2-09-15 02:47:26

西安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才评价及对策思考

摘要分析了西安市、县2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技人员职称评价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对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评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技推广机构;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对策;陕西西安

为全面了解西安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工作状况,充分反映市、县2级农技推广机构在职称评定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调研走访了该市农技推广中心和10个区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调研采取调查问卷、个别了解、基层走访等形式进行,同时,对此研究了2003—2009年调研数据,基本摸清了市、县2级农技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1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西安市及区县2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职工67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2人,占59.9%。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5人,占1.2%,本科学历132人,占32.8%,大专学历133人,占33.1%,中专及以下学历132人,占32.8%;高级职称73人,占18.2%,中级职称158人,占39.3%,初级职称171人,占42.5%。分析发现,尽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与2003年相比,所占总人数比重却在下降,而高、中级职称比例提高较快。市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提高,占70.8%(2003年65.5%),其中高级职称上升最快,占37.3%(2003年19.7%),但中级职称下降幅度较大,占38.2%(2003年59.2%);高学历层次占4.9%(2003年3.9%),本科学历比重下降,反映出单位高学历层次人员不足,新鲜血液补充较慢,呈断层趋势,急需尽快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有所减少,但高、中级职称人员在不断增加,其中高级职称占11.7%(2003年4.8%)、中级职称占39.7%(2003年31.1%)。而且,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比例也很大,本科占26.7%(2003年25%)、大专占37.7%(2003年16.2%),本科的比例虽然只提高了1.3%,但说明县级机构人才层次在不断提高。年龄结构上,市级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比例为21.5%,35~50岁年龄段为骨干力量,比例为60.8%,50~55岁以上比例为17.7%。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比例为24.0%,35~50岁比例为52.6%,50~55岁以上比例为23.4%。通过调研和了解发现,一个单位如果职称结构呈枣核形、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正态分布,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比例就比较合理,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单位事业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比例不够合理规范,导致许多单位高、中级岗位长期无空岗。一些区县的农技人员反映,由于无岗位空缺,导致许多技术人员无法申报参与更高职称评审,大学毕业已经近10年,还只是初级职称,严重挫伤了基层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职称评定是世界各国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一种识才制度,便于衡量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它有利于激发人们钻研科学技术,有利于人才的竞争。但是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趋向,并暴露出许多弊端:评定标准不一,评定程序过死,沿袭论资排辈,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出现拉关系和暗箱操作,滋长腐败和不正之风。在调研中发现:①有的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由于评审时间拖得太长,少则1年,多则2年,评审会一拖再拖,即使通过评审,也很难及时收到层层下发的批文,这在市级及县级机构中都有反映,影响了技术人员的正常评审时间。②对现行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中级职称的评价指标体系普遍认为,应该重新修改,尽量使其能反映出技术人员的真才实干,在中级指标的衡量中要以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科研论文及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其次为学历、专业技术工作年限、计算机和外语水平。

3对策及建议

对职称评定进行改革和完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人事部门制定的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就是要“逐步制定符合各专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的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加强社会化评审的制度化建设”[1]。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改革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和方向

一是有条件的职称系列,要实行以考代评或考评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和职称考核的各自优势,使人才评价工作公平公正,更加客观准确、合乎实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采用“岗位制”代替原先的职称,即设置岗位,规定应聘上岗人员必须取得某种专业技术资格,只有被聘上岗的人,才具有该岗位的职称,这种“先有岗位后有职称”的做法也是以后市、县2级机构职称改革的方向。三是在职称改革中真正实现评聘分离,即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四是逐步打破多年来技术职称行政干预的格局,形成社会管“评”,单位管“聘”的格局。在许多科学技术发达国家,不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高级学术职位是开放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自由竞争,职称评定一般是通过学会、协会采用同行专家评价办法。职称和社会化评价机制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才成长的需要[2]。

3.2正确掌握好评审数量与评审质量的关系

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技术人员队伍,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作贡献。但是,如果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势必造成含金量低、可信度低,同时又增加了竞争上岗的难度,加深了基层单位内部矛盾。为此,在今后的评审工作中,一要修改、补充、完善职称评审标准;二要进一步加强评委库建设,实行流动评委制,随机抽取人员参加评审,力求评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防止不正之风的产生;三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努力推进人才评价科学化。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3]。

3.3尽快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

一要通过完善职称政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总编制的80%,并保持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二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培养,使该市农技推广体系拥有一批能够在陕西省乃至国内农业科技前沿、实现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促进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高素质人才和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的骨干力量;三要对一些虽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才,积极鼓励并破格晋升高、中级资格职称;四要关注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职称评审要向这些技术人员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4]。

3.4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

深圳市事业单位职称改革的方向就是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不再组织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而是在本单位职位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设置要求,由本单位组织专家对专业技术岗位拟聘任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需求的匹配性作出评价,给单位以更多的自,实行竞争择优的动力机制,逐步达到技术职务(岗位)聘任评价代替职称评审。

4参考文献

[1] 张德福.试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2] 刘恩洪.加快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j].河北农业科技,2008(8):4.

[3] 汤国辉.专家负责制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9):44-47.

[4] 李志军.加强农技人才工作促进农技推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j].临沧科技,2006(1):25-26.

上一篇:吉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下一篇:湖北省现代渔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