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关注大时代的小人物

时间:2022-09-15 02:06:58

张鼎·关注大时代的小人物

张鼎的工作室在桃浦的10号楼。经过穿行着大量货车、卡车以及各种重型车的主干道,感受过地表的轻微震动与空气里的浓重的尘埃含量,就能来到这个容纳了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Art-Ba-Ba、刘建华和杨福东的知名艺术园区。

张鼎穿着一身黑色皮夹克,随性的牛仔裤和帆布鞋。初次见面,友好地招呼过我便礼貌地开始烧水泡茶,亲疏冷热刚刚好。

环视他的整个工作室,两面简洁的书柜上摆满了书,《敦煌莫高窟》、《外国雕塑》、《色彩设计》等,书柜旁是两台工作用的苹果电脑,低矮的茶几上零散地摆放着各种新奇的小物。一切在杂乱中显露出某种秩序感。

这个来自甘肃的汉子在微信上把自己称为“鼎爷”。他泡好茶之后安静地坐在我对面,默默地点燃了一支兰州,还不忘问一句:“你要吗?”

关注边缘、低贱、顽强的生命

艺术家在成名之前,往往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蛰伏。张鼎也一样。在成为艺术家之前,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剪辑,不过这段时间并不长,2005年,在朋友邀请参加的一个群展上,他的作品《撬》 和《第57个民族》就被香格纳看中,二者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撬》以视频为主、照片为辅的形式,分别呈现了一个具有信仰困惑的人和一个出柜的同性恋的痛苦与困惑。这是张鼎首次以纪实视角表达自己对城市边缘人物的关注。

2007年9月,香格纳画廊举办的个展《工具》成为张鼎艺术转型的开始。“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工具》展上的作品体量较大,它们各自独立,又构成彼此相关的系列。“由树木围成的高墙占据了展厅的前半部分,为展览带去了充足的神秘感;而分布于墙下的泡沫雕塑,则像各怀心事的密谋者,因某种默契而欢聚一堂;高墙前方的木质灯光装置长7米、高5米,在它前端巨大的半球体中安置着700多个发光灯泡,两侧则是如跳水板一般的双翼;一件长8米的机械传送装置,其上安插的上百个灯泡依序进退,等待它们的是两端无情的铁锤……”

一方面,作品物质属性之间的调和与对抗,让作品营造出独特的气场;另一方面,戏剧化场景设计也激发了观众的不安,并通过作品释放紧张感。在《工具》里,张鼎试图以物与物的呈现与关系来表达控制与失控的权力关系和矛盾平衡。“我关注边缘、低贱而顽强的生命,还有那些年轻人无法解决的现实。”《工具》展之后,张鼎与维也纳的Kringzer画廊建立了合作,获得了向国际发展的机会。

2012年,张鼎的作品《佛跳墙》再次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作品灵感来源于一道同名的菜式,那道菜是把鸡、海参、鲍鱼、鱼翅、干贝等多种动物熬成高汤,这些高汤被浇在中心菜品的周围做衬托。”

《佛跳墙》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菜式里出现过的后来被熬成高汤的动物,被做成白色的雕塑吊放起来,无数弹药对着它们射击。配合着激昂起伏的古典乐,被射穿的动物雕塑在每个弹孔里流淌着鲜血,节奏与音乐的张力在逐渐走高,直到最后,古典乐达

到最高潮,而一声弹响后,一切灰飞烟灭。

按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2003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油画系毕业后,张鼎来到中国美院学习新媒体专业。回忆起当时的选择,张鼎很自然地笑着说:“新媒体系好玩啊,当时本科毕业没有找到具体的方向,也想继续探索一下。”

学习新媒体的几年,对张鼎影响巨大,他似乎开始找到了自己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我眼里,新媒体带来的最多的是观念上和想法上的改变,我更愿意去接受多元和开放的东西,而对于很多新鲜的事物,也会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先做了解,不急着做判断。”

张鼎认为,当下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创作环境已经与传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频度的信息传递和爆炸,让当下社会呈现出怪诞与荒谬之感。“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保守的艺术体系已经限制了自由艺术的衍生,而作为年轻艺术家,我们目前的创作也远远还没有完全可以表现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观照。”

“当然技术也为创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技术只是工具,不是噱头。”张鼎说。

年轻艺术家里小有名气的张鼎,并不太会推广和包装自己,“我很早就开始做自己的网站了,但这事到现在也还进展缓慢。不过没关系,我知道我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而当我问到关于他的装置和视频作品目前的市场时,他一挑眉,神秘又似漫不经心地笑说:“还行吧,挺好的。”

张鼎会在闲暇思考一些宗教问题,并坦陈自己目前迷茫的状态。“我没有皈依什么宗教,因为在艺术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人生也还有困惑,宗教的事情只好等等再说,我呢,就是一俗人。”

在这之外,他喜欢跟人喝酒吹牛,爱看电影,“吹嘘”起来会略有过度。“我把能看的文艺片都看完了,”他说,“不过商业片也有好的,像《黑客帝国》、《杀死比尔》之类的,是永恒的经典。”“那你觉得自己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吗?”我问。他再次笑笑,爽朗又放松地说,“二呗。”

上一篇:池磊·就做艺术圈的边缘人物 下一篇:陆扬·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