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这样的课堂消失

时间:2022-09-15 01:41:46

请让这样的课堂消失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命题,这个命题常讲常新,但有一个答案不会改变,即“有责任心、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卢梭曾在《爱弥尔》中说:“一个好教师应该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它包含其他许多品质)是:他是绝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这里的“出卖”就是纯粹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当教师。

用爱与责任铸师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追求表面热闹,教学本质失真

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

课前是常规的学生演讲。黑板上早已歪歪扭扭写了“花和尚单打二龙山”几个字。一位女同学到前面,开始背诵这一段,学生背了两句就停在那里,空场好几分钟。就这样停停背背持续近十分多钟。然后,老师又叫了四五位同学背名句名段。

我想问老师为什么在课前占用这么多的时间?可是老师点评的还好,“要讲出来,谁也背不出来。好好写字”,同时也看出这位老师也在注重积累,注意运用,注意书写。

开始进入正课。老师的上课行为让我由惊诧到不安,由焦虑到痛心。

“我们学过了几首诗,《登山》《使至塞上》等,今天我们越过要学的第一首词,来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看同学们都会唱,相信都喜欢学,也明白什么意思”。

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

其间学生读成什么样,都没有进行示范。这样又占去了大部分时间。

师:哪句不懂提出来。

学生断续地提了几句。

师:你们谁给讲一讲?你们也不懂啊?

(请问老师,你懂不懂呀?)

师:都会唱了,应当懂了。

(请问会唱就能懂了?)

师:你们不懂啊?那结合书下注释,大体说一下。

举手,别耽误时间。

(学生们也不想耽误时间,可也能说得出来呀!)

接下来,就是这样,不停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又不停地让学生来解答,可能学生们讲解有时是不正确的,老师也不去纠正,整堂课学生都是在紧张不快中学习的。

接近课的尾声,老师忽然讲了几句词的文学常识。我就想为什么不在学习之前交待?然后又说:“苏轼一生非常坎坷,我只是没有与你们讲。”为什么不讲?难道你是一位惜句如金的人吗?接着令我惊奇地是,讲的几句极其不正确,让我有些气愤。

这是一位不注重边幅,精神萎靡不振的老师,休假已经一学期,以前也见过她的工作态度,但是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不能不令我深思。

是什么让一位老师如此勇敢地去践踏课堂,去残害学生的生命?

这堂课我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因为我要把这位老师的每一句话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特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我期盼不要多,祈求不要多。

带着极其郁闷的心情走出教室并思考着我要如何与这位老师交谈。

我平复一下自已的心情,走进了办公室。

先与她聊聊身体,还没等我说什么,她就忙不迭地诉说身体如何不好,心脏病如何严重,一线老师多么难做……

我真想说“老师,请您回家休息吧,这样的语文课就让学生们自已读完背诵也是一种更多的收获。”

可是,我没有说出口,我觉得眼前的这位老师,说什么都会无济于事。

当我看着冷清的学校,看着不在状态的学生,我茫然地逃走了。

我看不到这所学校前面的路。

我更是自责,无法用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什么。

工作至此,我再尽可能去做些什么,尽可能地去改变什么,因为我在努力,要让这样的课堂远离、消失。

二、追求表面热闹,教学活动失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曹刿论战》的一个教学实录。

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教师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辩论还在继续……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三、片面追求民主,教学活动失本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思”的因素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组矛盾,它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了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设备、设施和智育的方法、技巧上,更多体现在德育建设与责任心的培养上。因此,重拾教育的责任心就显得十分必要,也很迫切。但也必须认识到,责任心这种精神领域的东西,光靠外力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觉悟”。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学生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所以,恳请那些责任心不足的教育工作者不要忘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人,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心是工作进步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张 鹤

上一篇:新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下一篇: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