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书》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2-09-15 01:07:39

《与子书》的艺术魅力

从乡土散文到小说再到书信体散文《与子书》,谢宗玉一直在探索进行多种文学书写的可能。新作《与子书》由作者写给年方十二岁的儿子的六十一封信集结而成,集中书写有关性与爱的经验和看法,相对于一般的家书和探讨青少年成长的散文,《与子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出一种审美震惊。

与《傅雷家书》不同,《与子书》虽是家书,但它一开始就是指向公开的出版物而创作的。因此,作者坚持以公开的家书形式对年方十二岁的儿子直接谈性与爱,无疑是一本在内容和文体上进行大胆探索的书。或许是意识到当前家庭与学校教育对广大青少年性与爱教育的严重缺乏,当然也是基于自身的成长教训和拳拳父爱,生活中容易脸红且总是对两性话题三缄其口的谢宗玉,在《与子书》中与刚刚开始发育的儿子谈性与爱的经验和思考,使《与子书》成为了书信体性与爱的教育文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比对《沈从文家书》《傅雷家书》和龙应台给儿子安德烈的信等父母给儿子的家书,不难见出《与子书》的大胆。作者在开篇第一封信就以“男女关系”为题,公开宣称:“老爸想要给你讲讲两性关系。”{1}事实上这正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和结构主线。在随后的一封封书信中,作者以父亲和过来人的身份,怀着即使个人形象“自毁长城”也在所不惜的心理,不断与儿子探讨成长中可能出现且绝大多数人囿于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而不说的各种关乎两性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敏感问题,如初恋、梦遗、、召妓、、试婚、三角恋、安全套、追美女、、处女情结、AA制婚姻、礼貌性上床、如何表白爱、如何面对分手失恋以及如何看待女人的胸部,等等,冒着被儿子认为“为老不尊”的危险,逐一告诉儿子如何认识和面对,诸如爱要大胆表白(《表白》),对“既不神圣化,也不娱乐化”(《烟花》),“还真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技术活”“需细心经营那份性事”(《仅有爱情不一定》),要珍惜“”(《要象珍惜糖果一样珍惜“”》),“不以胸围择女友”(《不以胸围择女友》),不要召妓(《不要召妓》)、自然对待梦遗(《男孩自卑从那夜开始》),优生优育(《优生优育》),情爱要忠贞(《情爱为什么要忠贞》),爱需要公平和节制、不要做专制型家长(《爱的公平和节制》),“如何面对分手”《如何面对分手》,等等。作者用书信体散文吹来了一股凶猛的性与爱的教育风,对儿子其实也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了一场关于性与爱的知识普及和启蒙教育,这对于作家父亲,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探索。殊为难得的是,作者的这一探索大胆却不粗俗。作者在叙述和探讨中绝不作吸引眼球之举,也不媚俗取宠以获得经济利益是图。恰巧相反,作者勇吃螃蟹的探索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十分庄重地将性与爱的内容探讨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文字十分干净。读者在由衷佩服之时,也不能不进行这样的反躬自问:与作者的大胆相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否太小心和保守,这其中的距离到底有多大? 自己是否能象作家这样大胆和严肃?

真诚是散文的力量与灵魂之所在,家书这种书信体散文尤需如此。从父爱出发,讲真话,吐真情,达真爱正是《与子书》的突出之处。作者有意选用书信体形式来写作,彰显的正是说真话和表真爱的创作立场和价值追求。作者对小谢子如山的父爱是贯穿全部书信的一条情感主线,这一主线从大处讲,又正是一位父亲的代表对众多“小谢子”一样的青少年的真爱表现。关于本书的写作动机,作者坦诚地写道:“老实说,青春期的性体验,对我一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骨子里那些抹不掉的忧郁,全是青春期种下的。我不要儿子同我一样,我要告诉他两性的秘密、经验和常识,我要让他的花季里没有寒雨,我要让他阳光地享受之乐。”{2}其爱之真,其言也真。作者告诉儿子“对于父亲,你就当我是朋友好了”{3}在同儿子谈性与爱时,与儿子进行一种跨越年龄、跨越辈分和代际的直接对话,这种对话是掏出一颗心的交流,不装不做,极端真诚。如前面举例所分析的那样,对涉及性与爱的种种敏感问题,不回避,不躲闪,更不玩道学和深沉,而是哲学而诗情地给儿子讲性与爱的故事,诚恳地把自己多年以来关于两性的感悟掏出来,在故事中或故事后十分坦率地说出个人的观点。如在讲自己的恋爱故事之后,教给儿子追求真爱的经验:“老爸送你十二个字:‘要主动,不强求,早抽身,惜真缘。’”担心儿子陷在情感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又指明出路:“在苦恋而不得的情况下,还不如及早抽身,苦练‘功夫’,提升自己的魅力值。”{4} 又如在《享受孤独》对自己失恋的故事和经验现身说法:“老爸这一辈子,不但经历过失恋,甚至在大多数时候都陷在一种失意的孤独中。老爸那些稍微写得好一点的散文,其实就是描写人生种种无可名状的孤独感。孤独虽然苦涩,但它却能喂养人的智慧和灵性。”“希望你能心平气和地享受失恋后的孤独……而这份孤独也许能成为你人生的一笔大财富。”{5}怕儿子受不起失恋的打击,在《如何面对分手》中列出五条劝导并特别提出:“无论多重要的情感,它都不能高过生命。……无论在多美好的感情面前,你都不能迷失心智、迷失自我。”{6}更有甚者,因为担心儿子象自己年少时那样被体内的荷尔蒙弄得痛苦不堪以至性压抑,作者说出了“可行,但不能沉迷”的超级秘诀,字里行间充溢的是真切浓厚的父爱。

值得注意的是,在父子之间坦率真诚的对话交流中,作者并不以家长自居,不作教训之态,说命令之词,摆权威之态。他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是民主平等的选择建议和劝告,让儿子自己选择活法与爱法,并也不强迫儿子接受,这种无疑也是真爱的体现。如建议儿子:“无论你多有钱,我也建议你不要把家务活一股脑交给保姆。”{7}对待是否独身的问题,也不以一种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来约束儿子,而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灵强大到从没有这种想要一个伴的念头,坚持独身,老爸也不会反对的。”{8}谈到AA制婚姻的话题,也是要小谢子“你就看着办吧”。再如对待召妓这样有违道德的问题,作者一方面明确不要召妓的底线,另一方面又说:“如果你婚姻不幸,了无生趣,人生苦长,百事成哀,那时你想寻找刺激打发漫长无聊的时间,老爸也不以道德的名义拦你。老爸只请你千万考虑清楚,说到底,召妓是对精致人生的否决。它其实有很浓的象征意味,意味着你从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人性中努力向上的一面,而选择随波逐流。”{9}作者有时甚至坦率承认自己说的也不一定对:“我所有对两性的分析,其实都只是给你提供一条可以参考的途径,它肯定不是唯一的途径。……事实上,由于老爸情绪的变化,对感情的逻辑分析也是此一时彼一时,就是这一系列的书信中,怕也有互相矛盾的观点。”{10} 希望儿子辩证地吸纳。

《与子书》行文的真诚更体现在作者不时坦诚自剖自省,特别是勇于暴露自己的性与爱经历且多为受伤的经历,将个人成长中这方面的伤与痛主动抖落出来,以期为儿子和广大青少年立一面成长之镜。作为公开的家书,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知道不是给儿子一个人的,即便如此,作者仍作为过来人大爆隐私和伤痛经验。如在《男孩自卑从那夜开始》中以细节描写的方式晒自己初次梦遗时的惊恐无知。在《初恋这件事》中承认自己初恋多是泥泞风雨,痛苦了很多年。在《男女关系》中谈论自己因胆小而自己喜欢一个女孩却不敢追并为之后悔。在《处女情结》中暴露自己年轻时有处女情结,自己的第一次性经历是在一片树林中,那时21岁。作者甚至不惜背上不道德的名声,坦承“老实说,老爸活到这把年纪,在男女感情上,也并非清白得一尘不染”。{11}总之,大胆地写出这些私密的内容,不怕授人以诋毁的把柄甚至是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传达的正是作者真诚而深切的父爱。这是一个作家父亲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带来的一份亲情大礼,也是作家以自残自毁自我牺牲的方式,替天下的父亲给儿子们送上的一份成年礼。

《与子书》中有众多关于性与爱的知识,在知识教育见长的同时,也总是包含着对性与爱的理性思考,尤其是注意对性与爱进行价值引导,作者个人对相关问题不乏有深度的思想,因而它也是一本具有思想随笔味道的书。《与子书》中既有从西方现代思想理论资源中借用过来的内容,如弗洛伊德的性理论、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点和诺贝尔经济学家贝克尔的婚姻经济学理论等,更多的则是作者心里土生土长的对于与婚姻及相关问题的认真思考。诸如不养情感的懒汉,脱离了生育之重就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情爱让人感到力量而让人感到哀伤和孤独。提出要加强婚恋教育,在大学创办一个爱情婚姻系,开设爱情婚姻学课程,以针对性解决每个做家长的并没有认真上过父母学校和学校的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一些不人云亦云的识见,如:“懂得疏导性萌动的同学,其实更能专心对付学业。”(《性与爱》)不同于一般人笼统反对青少年,作者认为:“是解除体内‘性魔’最有力的武器。”“是一种既照顾了原始本能、又不破坏社会规则的文明行为。如果撇开偏见时代带给青年对的罪恶感和恐惧感,那么其实是一种安慰和净化心灵的美好事情。”(《净化心灵的另一种方式》)又如在《“花心”不必脸红》中,他认为花心是一种本能而不关乎伦理,男女都“花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认为“花心”是一定属于男人的专利和坏事,进而主张“不必太觉羞耻,但绝不能理直气壮”,更必须“色而不淫”。(《情爱为什么要忠贞》)。此外,在《恩格斯的爱情谬论》一篇中,作者提出:“以道德的名义来鼓吹婚姻中的爱情,与道德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恩格斯的爱情谬论》)“一个家庭,共同的家务比一起去旅行更能调节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家务与爱情》)“一桩美满的婚姻,不但要有爱,还要有‘光’。”(《不但要有爱,还要有光》)认为“试婚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共死、未必能共生的爱情》),针对传统的“繁衍型”而提出现代不以繁衍为目的的“娱乐型”及谈享乐型哲学的困境(《漫谈AA制婚姻》),用经济学术语解释婚恋现象和生活(《用经济学术语解释婚恋现象》),等等,无一不是融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深思灼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当然,《与子书》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中有时也会流露出一点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相关的思想,如“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将来也许连个好老婆都娶不上”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代翻版,又如要儿子相信星座学,认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一说细究起来依然闪烁着朴素的真理之光等,都是值得读者注意批判性对待。《与子书》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模式化生产的特征或者说是问题,如每封信都以“小谢子”开头,以“你的老爸”结束。在信中多是一开始就给儿子讲一个现象或故事,由此引出一个论题展开探讨,再根据相关知识和经验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最后用呼告小谢子的方式来补充或强调自己的思想,这种倾向显示了写作时某种人为的技术化痕迹。

注释:

①谢宗玉:《与子书》,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②谢宗玉:《与子书・前言》,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③谢宗玉:《与子书・母爱父爱,谁更伟大?》,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④谢宗玉:《与子书・尽早了解星座学》,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50页。

⑤谢宗玉:《与子书・享受孤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

⑥谢宗玉:《与子书・如何面对分手》,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34-135页。

⑦谢宗玉:《与子书・家务与爱情》,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

⑧谢宗玉:《与子书・存在与虚无》,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页。

⑨谢宗玉:《与子书・不要召妓》,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36页。

⑩谢宗玉:《与子书・不是所有爱情都会走上婚姻》,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88-89页。

{11}谢宗玉:《与子书・如果遇到了“爱情狂”》,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谈会计今后的发展与运用 下一篇:方直骏发冲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