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也能做出大文章

时间:2022-09-15 11:50:58

小地方也能做出大文章

建设用地预审是国家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管理制度。出于种种原因,一些用地单位甚至地方政府总是想方设法规避这道必经程序。如何把这项制度执行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对国土资源部门的一大考验。近来,我们在用地预审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1.预审代批。少数用地者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错误地认为,通过预审就是得到了项目用地批准,他们一旦拿到了用地预审批文,就认为项目用地已得到批准,只剩下走批准程序和缴纳有关费用了。因此,往往即刻启动项目建设程序,有的甚至开工建设,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2.虚报投资。有的投资者为了使用更多的土地,加上少数地方政府领导招商引资心切,害怕在预审环节被“投资强度”等规定卡住,故意多报投资额,编造投资强度,蒙混过关,使预审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国土部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预审的项目必然要考虑安排用地指标问题,否则预审就成了一纸空文。而在当前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部考虑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便最终这些项目都安排了用地指标,由于实际投资强度不足,必将造成土地的浪费。也就是说,如果不给这些项目用地指标,国土部门将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给了用地指标,又不利于管理,国土部门陷于“两难”。

为了走出这种“两难”局面,切实落实建设用地预审制度,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严格限制项目受理条件。一是在投资额上加以限制,规定市区大中镇、开发区范围内凡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下、乡镇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一律不单独供地,涉及此类项目的用地预审材料一般不予以受理。解决这类用地的途径主要是建设标准厂房和利用存量土地。二是严格审查投资强度。一个项目投资额到底多少,不能仅凭“自编自导”的材料为依据,其认定须凭科研院所或专门设计单位出具的正规设计文本,结合用地需求,作为审核投资强度的重要依据。这样做既防止了在投资强度上弄虚作假、宽打宽用土地,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项目建成后的经营风险。三是通过规划手段加以限制。窗口受理的报件,所在基层国土和规划部门要出具符合规划的书面证明,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村庄建设规划的项目用地预审报批材料一律不予受理。四是商请环保、安全、消防等部门共同把关,预审材料必须附带环保、安全、消防等部门的手续,否则不予受理。

2.在预审环节上加以控制。一是积极宣传土地政策,通过窗口等渠道积极向各级政府领导和用地者宣传国家用地政策、预审规定,讲清道理,争取理解和支持;二是严格预审审批程序和权限,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进行严格预审,没有通过预审的项目不得列项审批,不得办理供地手续;三是做好预审后的部门衔接工作。凡通过预审的项目,预审批文直接送与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衔接,不直接发放给用地者。

3.明确项目用地预审的责任主体科室。按照现行的预审体制,预审的主体科室是规划部门,而建设用地审批的主体科室是用地部门,这样形成了从项目预审到批后管理的不连贯性,影响了对建设用地管理的整体协调。对此,我们将建设用地科明确为预审主体科室,规划、地籍等部门予以配合,执法监察部门全程监督,这样使管理的职能和责任更加明确,既有利于预审,又有利于批后监管。

通过严格的用地项目预审,切实解决了预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落实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同时也为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做到了节约集约用地。但是,面临用地指标日渐紧张和项目用地需求量大的矛盾,除加强用地预审工作外,还必须千方百计给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重、特大项目用地,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能产生一定效益的,国土部门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对达不到投资额要求的小项目,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的办法落实用地;鼓励重大项目到海洋经济区安家落户,使国有未利用地的优势得到发挥;对群众创业的小型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村内空闲地、房前屋后零星地块供给临时用地,或“转而不征”,保留集体所有性质,试办集中创业小区。

2.采取各种措施,拓展用地空间。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实施复垦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争取多形成折抵指标。充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整合资源。

上一篇:大胆实践 小心风险 下一篇:土地一级开发招标相关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