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再开发

时间:2022-09-15 08:50:01

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再开发

【摘要】商业中心区是城市的区域商业功能聚集区,是区域内的人流汇聚地,也是城市矛盾的主要集中地区。商业中心区往往围绕城市的干路两侧进行多种功能及设施进行布局组织,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问题逐渐显露,商业中心所面临的交通拥堵、公共环境缺失、地下建设无序开发等问题尤为明显,而地下空间的建设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以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为例,通过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模式等研究,对地下空间的再开发进行探究,对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城市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商业中心区;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公共绿化

引言

大连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建设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连市的城市地位提升,地下空间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安路地区是大连市成熟的市级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公交换乘枢纽,拥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西安路地区地下空间具有成为综合功能地下空间的动因,目前正在建设的地铁1、2号线及地铁换乘站又是一个地下空间再开发的最佳的契机,西安路地下空间再开发将成为西安路商业区重要的功能补充。

1. 现状及问题

西安路商业区位于大连市区西部,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当时凭借满铁沙河口工场(今大连机车厂),商业开始缓慢发展。20世纪末,随着百盛、锦辉商城、天兴罗斯福、麦凯乐等大型商场的入驻,开始快速发展。

目前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多为自发形成,多以地下商业、地下配建停车功能为主,各地下功能之间没有联系,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互动。西安路、黄河路、兴工街、长兴街等主要道路的人流、车流相互干扰严重,导致区域的交通混杂拥堵。区域公共停车空间不足,车辆随意停放,地面公共空间被机动车及零售商贩占用,地区缺乏公共及可持续活力。同时,商业用地趋于饱和,地面用地的再开发难度很大。

2. 布局模式

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多依托轨道交通及换乘枢纽作为地下空间主要开发骨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模式一般为以下三种:

(1) 点状布局模式

点状布局模式是最普遍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地上空间的功能拓展,一般以地下停车配建及地下卖场等功能为主,各建筑地下空间以满足各自需求为主建设,与周边地下功能缺乏联系。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地下空间建设初级阶段。

(2) 线性布局模式

线性布局模式多为立体化的城市交通建设模式,地下空间功能以轨道交通、地下人防及地下通道为主,随着轨道建设的不断开发,在各轨道站点形成地下活动中心。这一模式中,地下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的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广泛布局在城市的各个商业中心区。

(3) 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各地下功能之间通过地下商街、地下步行通道、地下车行及轨道交通等设施,各功能空间互相连通,布局成网。对于城市新区,这种布局模式拥有更好的开发条件。

3. 开发原则

(1) 开发与保护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由于这种特性,地下空间尤其是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要坚持保护开发,为城市以后地下空间的开发留有余地。另外,在开发地下空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好开发强度,不该开发的坚决给予保护。

(2) 复合利用,鼓励连通原则

坚持竖向分层立体复合利用,鼓励横向相关空间相互连通,增强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边际效益,减轻地面交通负荷,形成地下车辆及人形网络系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共享,建设服务于地下人行得商业设施。

(3)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技术经济合理、公益性与开发性兼顾的控制措施,强调近远期结合,使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可操作性。

(4) 平战结合原则

人防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应结合或兼顾城市功能,注重平时与战时功能的灵活运用。人防结建与配建的停车空间应作平战结合考虑。

4. 思路及布局

成熟商业中心区存在可开发空间少,有现状地下空间基础,交通复杂等特点,因此对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以现状为基础,串联现状地下空间,使现有地下空间网络化,构建地下空间体系;着重引导地下交通系统的开发建设,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提升地下空间环境品质;对地下空间逐步更新,改善地上空间环境。

4.1地下功能布局

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以西安路主要道路为主导建设地下商业街,与周边独立地块下地下空间实现树状连通结构。西安路地下空间分为公共性地下空间及非公共性地下空间,其中公共性地下空间包括道路下及绿地广场下地下空间,非公共性地下空间为独立开发地块地下空间。功能主要包括:商业、人行交通、车行交通、停车配建、交通换乘、防灾等。

规划将西安路商业区地下空间分为三个空间层次进行布局。地下一层以人流活动较多的空间功能为主,如地下商业空间、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地下文化、地下休闲娱乐等功能。地下二层布局停车配建、地下交通、市政等设施为主,商业及其他功能为辅。

4.2地下交通组织

为实现人流密集区停车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化利用,提高停车效率,在主要道路地下二层规划地下车行交通,用以连通周边地下停车配建区。

规划主要公共步行通道与公共性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地块地下商业空间结合建设,统筹规划,通过道路及广场下的地下商业街及与地块连通的人行连接通道与周边地块连通。

地下步行系统的出入口应于城市景观相协调,当结合城市广场、公共绿地设置出入口或设置与建筑相接的出入口时,宜采用下沉广场的形式。

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应结合地下空间设施,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等设施进行整合建设。

4.3地下开放空间

城市的地下开放空间,是城市地面下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放节点。地下开放空间与地面公共空间不同,它更加强调空间的立体性与功能的复合性。在空间上作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衔接节点,具有组织交通流线、空间过渡、采光及空气流通等重要作用。在功能设置上往往不再是单一的广场功能,同时复合商业、文化、交通、集散、捷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地下开放空间的建设主要有地下休闲广场、地下公共庭院、下沉广场等开发模式。其中下沉广场是提升地下空间形象、吸引人流、提升氛围的有效手段,具备地下空间出入口、集散人流、市民活动广场等作用。

4.4 地下空间绿化设计

地下空间绿化与地面绿化不同,在植物类型、光照、土壤、水、肥、结构防水、防腐以及环境景观艺术性等多方面都有特殊性,需要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创新。

地下空间应多采用垂直绿化,利用地下构筑物的立面种植攀援植物。地下空间的垂直绿化不仅具有占地少、绿化率高、空间艺术效果好等特点,而且具备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吸尘、降噪等突出优点。

5. 分期实施

前期结合地铁站的建设,优先发展西安路道路下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并与两侧已建成地下空间进行规划连通,预留连接通道;开发广场下地下公共停车空间,解决地面停车混乱问题。后期逐步开发其他道路下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网络体系。

6. 结语

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再开发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改善地面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优势与潜力。成熟商业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建设与新区地下空间建设不同,无法区域规划先行,地上地下统一开发,因此,成熟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再开发更加重视规划对现状的契合关系,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相结合,做好规划预留,制定完善的成熟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再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志龙,黄欧龙.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空间研究. 2005

2. 姚文琪.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讨――以深圳市宝安中心区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上一篇:浅议高层建筑地下室深基坑支护技术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