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2-09-15 08:46:57

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

摘 要:榆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在近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发展。本文主要在分析了榆林市跨越发展的现状,得出其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和南北差距拉大等三个在跨越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榆林市;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3-02

陕西省政府在2007年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发展路径,为当地的区域战略发展奠定了主基调。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的榆林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口359万。榆林地理位置优越,东有山西隔河相望,西有宁夏和甘肃,北接内蒙古,南邻延安市,处在陕、甘、宁、蒙、晋五大省区的中心点,是我国中部和西部的咽喉地段。榆林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盐为主,资源的组合配置好,开发的潜力大。其中煤炭的储量预测约为2800亿吨,神府煤田更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榆林的人文优势独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和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这三大优势为榆林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跨越式发展的理论

历史上多数学者在跨越式发展经济内涵的研究中经历了阶段的跨越研究、整体的跨越研究以及生产力的跨越研究三个阶段。阶段跨越强调的重点是不平衡发展,先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使其带动其它地区和其它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跨越强调的是平衡发展和整体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强调跨越式发展的实质就是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简单来说,跨越式发展就是后发展地区利用有利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区位优势以及通过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激励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先发展地区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跨越式发展的成就

榆林市近几年来发展迅速,2008-2012年榆林市经济总量由1172亿元增长到2769亿元,年均增长16.7%;财政总收入由213亿元达到666亿元,年均增长33.7%;地方财政收入由70亿元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37.8%;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197元增长到24140元,年均增长22.2%;农村的人均纯收入从3402元增长到7681元,年均增长24%;神木、府谷、靖边三县连续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列,其中神木县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在全省的经济总量排序中,榆林市的经济总量连续8年排在全省第二的位置,占全省GDP比重从“十一五”的17.5%增长到现在的19.16%,全省经济贡献率达到21%,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榆林在经过了“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都比全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要快,基本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失衡

2012年榆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69.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三产比例4.5:73.3:22.2。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第二产业,更低于全省的经济增速。根据国际研究的数据显示,三次产业结构会随着GDP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在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要达到40%。然而实际情况是,榆林市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其所占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40%,而且还连年下降。

(二)生态破坏严重

榆林自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近年来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据统计,榆林煤炭采空区499.41平方公里,每年增约70平方公里,已经塌陷118.14平方公里,每年增约30平方公里。煤田开发以前,榆林市的湖泊有869个,现在只有79个,其中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近6年来水位每年下降3米,湖面也缩减了近一半。榆林市境内的11条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产煤的六个县区中饮用水源质量严重超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二氧化氮三项污染指标分别增长了24倍、17倍和4倍,其中总悬浮颗粒日均浓度更是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的58倍。仅因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损失在10059.98-15246.85万元之间。

(三)南北差距拉大

随着地下资源的开发,以神府地区为代表的榆林经济飞速发展。然而,榆林的南部六县——米脂县、佳县、绥德县、吴堡县、子洲县和清涧县,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相对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的迥异,南和北在榆林不再仅仅是两个表示方位的词汇,而是分别代表了贫穷和富裕。据统计,南六县在2005年时生产总值只有31.14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9.7%。地方财政收入总和为7601万元,占全市3.2%;2010年,南六县的GDP总量占全市8%,比2005年缩小了1.7%,地方财政收入总和占全市1.5%,比2005年缩小了1.7%。北部在丰富地下资源的带动下,GDP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而同时南部却始终找不到发展契机,导致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四、榆林市跨越发展建议

(一)以能源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

榆林市资源占有得天独厚。在利用这种特有优势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探索资源开发的新机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转变粗放型的能源加工产业、扩大农林牧产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产品链;加强发展高端、高新、高智能、低能耗、低排、低碳制造业;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火电行业、煤炭和石化等领域中引进高效洁净的生产技术,使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建立自然灾害预防预警机制,使自然灾害在发展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抑制。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计划,改善城镇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使保护环境的责任深入人心。

(三)以北带南,促进南部经济发展

根据《扶持南部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榆林市每年都列支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南部六县的发展,榆林北部县区每年都一对一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帮扶南部县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应该将加强有效的制约措施,确保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南北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熊善高、李洪远、丁晓.资源型城市榆林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发展,2013,(02):13-17.

[2] 李锦峰.资源富集区的城市竞争力探析——以榆林与周边城市为例[J].经济研究,2013,(03):115-118.

[3] 辉.跨越发展看榆林[J].西部大开发,2012,(04):78-79.

上一篇:落实“三备三进” 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江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