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栖居在语文课堂之上

时间:2022-09-15 08:10:21

让想象栖居在语文课堂之上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要我们释解心灵,放飞思绪,跨越古今,超越时空地去想象,去探索、采集、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新形象。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所谓的中考考点又或者是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原本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常常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学生貌合神离,目光呆滞。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怎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一味填鸭式的教学让师生都感觉疲惫不堪,收获甚少。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象;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其实,语文课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一门课,现在很多的拓展性试题要求也是言之有理即可,那就不妨让学生冲开标准性答案的束缚,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语文课堂中,去领略语文学科独特的风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训练呢?

一、抓住关键性语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不少关键性词语,可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抓住这些关键性词语,可开拓一片想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比如朱自清《春》中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果实,由实到虚,趣味无穷。教师不妨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相应的训练,由学生感兴趣的物体进行仿写训练。又如的《沁园春·雪》上阕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作者由眼前实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象在红日映照下雪山的娇羞可爱,顿时让景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仿写训练,让景物在学生笔下变得生动细腻,引人入胜。

二、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改写

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改写,可以使学生在对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一系列的活动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想象力的目的。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1.试想在轮船上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直面相对会怎样?2.试想姐姐的未婚夫和于勒发生冲突,菲利普夫妇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创作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让课堂时不时泛起层层涟漪。

三、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就如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往往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窗》这篇课文的结尾,当不靠窗病人自私地占有靠窗病人的床位后,本想目睹曾经靠窗病人口中所说的“美景”,结果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激发人们无限创作的可能,这时教师就可进行适时的续写训练,试想不靠窗病人当时的心理,也可刻画当时他的动作,神态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力编织每一个故事的结尾。

四、抓住古诗或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古诗、诗歌是语言凝练的艺术。它们大多短小精悍却又饱含作者的复杂感情。古诗往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时学生可根据诗句所写的景物充分发挥想象,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情景。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课堂上有学生这样写道:在地里干活的人两脚被炎热的暑气蒸腾着,脊梁被太阳灼烤快要燃烧似的。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似乎已经不觉得热了,因为夏天白天时间长,可以抓紧时间多干点活。还有一些穷苦的女人,一手抱着婴儿,一手去捡那遗留的麦穗,左臂上还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描述作者笔下的画面,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更能体会到古诗或者诗歌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他们想象力的刽子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把想象看作是活化知识的酶,这样语文课堂才能青春焕发,活力永存,充满创新的动人旋律。希望想象可以永远栖居在语文课堂之上!

上一篇:美国制造世界最大激光脉冲 下一篇:爱上“课前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