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时间:2022-09-15 05:26:04

丘逢甲: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但凡去过台湾美丽台中的人们,都会知道那所城市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大学,叫逢甲大学。无独有偶,在广东梅州蕉岭的文福镇,也有个村庄以逢甲为名。这所大学、这个村庄相隔甚远,却都以“逢甲”为名,不由得使人对丘逢甲生出许许多多仰慕和敬佩来。也不知在历史的画卷里,埋藏着怎样的情怀,更不知,这位生在台湾、心怀台湾的爱国诗人,有着什么样的精神,竟然让海峡两岸的两个互不相干的地方,作出同样的选择。古槐沧桑,那是因为经历风雨的洗刷;丘逢甲被一所大学、一个村庄命名,怕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延绵不断、恒久刻骨的精神。

丘逢甲年幼时勤奋读书,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中秀才,以“效先贤,心中立志为黎民”为志向,二十六岁便高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工部主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寒窗苦读十载谋得的四品京官,对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国家栋梁之材丘逢甲来说,远不如回台湾做个“主讲”自在。正如他辞官时向父亲所言:“孩儿志不在功名利禄,而是回台教育英才,启迪民智。”丘逢甲言出必行,回到台湾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还赴潮州、下潮阳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汕头、嘉应、镇平等地办起了一批新式学堂,为国家培养大批贤能志士。对照当下的知识分子,真不知道是不是会脸红心跳?如今的知识分子,怕是坐冷板凳的少了,如蝇逐臭追逐名利的多了;能潜心教授培育人才的少了,四处吹嘘讲学赚足名利的多了。丘逢甲犹如一面“镜子”,今天的知识分子需要好好照一照。

熟悉丘逢甲的人也知道,这面“镜子”不光能照得一些文人脸红耳赤,他还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至今,人们还常用他的诗词,寄托对台湾的情感。国务院前总理就曾在谈及台湾时,借用他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台湾人民的深情厚谊。丘逢甲的诗词饱蘸对台湾的情意,既是对故乡的眷恋,也是对祖国的热爱。而这种情意,已经融进血液,融进生命。在“刺血上书”、联合爱国志士抗日失败后,他仍然用诗寄情,让报国热情在胸膛里澎湃激荡出绚丽的诗篇。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悲愤至极的他写下:“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句句诗词浸满对台湾的深深眷恋和对台湾人民的深深爱恋。

脚印深深地踩在大地上,方能对大地充满敬畏。融进勤劳朴实百姓的火热生活,才能对平凡的他们充满情感。也正是因为丘逢甲的这种朴素的情怀,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时,他作为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事的采访师,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将自己置身于台湾的山山水水、村村庄庄。也正是他这种生活体验,让他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十分凸显,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飘然而至,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的情感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着“再出发”。这种报国热情、报国之志,是如今人们缺少的。在奋斗的路上,如今的人们越走越远,却淡忘初衷。

丘逢甲虽屡遭不测、屡经坎坷,但他却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始终牵挂着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就在他临终弥留之际,仍然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情真意切,悲壮感人。眼下,这面镜子,理当拿出来照一照。

上一篇:智能家居我们真的想好了吗? 下一篇:我不能让你永远住在书里